2017年写作真题的习作分析(30天写作冲刺之第3天)
我们先看几篇论证有效性分析。
第1篇是某同学习作。
因为篇幅限制,我不黏贴真题了。大家直接看同学的习作。
利用赏罚可以治理好臣民吗?
材料从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无害的分析,得出国君只要利用赏罚便能把臣民治理好的结论。但在其论证过程存在诸多不多之处,现分析如下:
首先,作者把古代荀子等人的一些主张归纳得出: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的。再由此推出利用赏罚就能治理好臣民。这是值得商榷的,荀子、商鞅等人的思想只是古代各种治国思想中的一种,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质,所以没有理由要根据他们的思想来治国。
其次,人的本性不等同于人的行为。即使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但由于后天教育的熏陶,法律法规的约束和道德伦理的约束,人的行为未必都是好利恶害的,因此不求私利和不以权谋私的廉洁之仕可能是存在的。所以不能由好利恶害的本性,推出不存在廉洁之仕。
再次,共谋私利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共同的利益,若检察官和以权谋私者没有共同的利益,那么检察官未必共谋私利,可能检察官恪尽职守揭发谋私行为。材料说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过于绝对。因此不能由人的本性推出设置检查官是不合理的。
最后,揭发官员以权谋私的行为必须建立在臣民已经掌握以权谋私的事实基础上,然而以权谋私难以被臣民了解,即使了解,臣民可能因其他的利益不去揭发。这样,利用赏罚了促使臣民监督未必能达到材料所提的效果。
由于材料分析过程中存在以上逻辑漏洞,其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治理好臣民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整体来看,结构分明,段落层次清晰,条理性很强,但部分段落论述有突出问题。
大体三类卷水平,及三类卷以下水平。
失误在于:
(1)“其次”、“再次”和“最后”,这三个基本段,给人的感觉,和原材料无关。
尽管是作者从材料中引出、总结的观点,但注意这三段皆无“主语”。
且分析过程,已脱离材料。
(2)另,关键问题在于,“其次”、“最后”没有指出逻辑错误。
第2篇是某同学的习作
赏罚可以杜绝以权谋私吗?
论证者通过对古代荀子,商鞅等人主张归纳进行一系列分析。得出利用赏罚方法治理成民,从而杜绝以权谋私的结论。该论证过程有待商榷,现分析如下:
首先人们都追求奖赏,逃避刑罚,未必可以推出拥有足够权力的君主,只要利用赏罚,即可治民。这未免过于绝对化,臣民的治理,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君主出发,亦或从臣民角度规范等。利用人们好利恶害的本性固然是一种措施,但也许其在整个臣民的良好治理中占据很少的一部分。
其次廉政建设的关键,也许并不只在于有效防止其任用官员以权谋私,其推论过于绝对。廉政建设需要君主臣民共同努力。如果只关注与任用官员,防止其以权谋私。而忽视了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也许并不足以对廉政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再次,利用监察者的方法也许不能导致其结果是使它们共谋私利。人类都有主观能动性,固然其本性好利恶害,即便存在以权谋私的监察者,但并不能推断其所任命的官员,必然都是以权谋私者。如此论证未免有些以偏概全,所以其结果也未必是共谋私利。
最后,由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推出臣民就会揭发官员以权谋私,难免有些欠妥当。倘若官员可以奖赏不揭发者更加诱人的金钱与权利,揭发者在权钱的诱惑下,也许会妥协,从而协助官员掩盖其恶行。反而更加严重的加剧了臣民以权谋私的现象。
综上所述,上述论证是欠妥当的。无法得出“利用赏罚方法,即可治理好臣民”的结论,其还需进一步完善。
整体来看,段落设计规范,结构较为合理,且能找到部分论证问题。
但是,题目设计问题很大、整体论证过程极少发现逻辑错误,且文风须继续加强、整合。
大体四类卷水平。
主要失误在于:
(1)注意标题和原材料有脱离。最贴切的是:“赏罚—君臣”。
原材料分析即可,所有的论证有效性分析,切忌不要脱离材料!
(2)“首先”这一段,注意语序调整。另有部分语病。
(3)“其次”这一段,与上一篇一样,有脱离材料之嫌。
另外,“忽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过度引申。
(4)“再次”这一段,尚基本符合要求。在段首添加“材料中指出”。
(5)“最后”这一段,和“以权谋私”无关,落笔点只能是臣民的治理。
注意下,廉政、监察这些在原材料中,只能是臣民治理的手段。
第3篇某同学的习作
一段不严谨的论证
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分析: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试图论证。但是该论证并不是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论述者通过人都会追求奖赏,逃避惩罚,得出拥有足够的权利的国君只要利用奖赏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显然是存在漏洞的。论述者用人的本性推出奖赏就可以治理好臣民,该论证存在主观臆断、推不出嫌疑。
其次,廉政建设的关键也包括思想、任前教育等方面,任用后有效的防止以权谋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此论证饭了归因不全,是有失偏颇的。
再次,上述论证通过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得出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权谋私,结果是他们共谋私利,这是缺乏说服力的,该论证对好利恶害之人和监察官也是人两者之间的概念界定不清,这是欠妥的。
最后,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罚谁,谁不揭发就惩罚谁,这是存在逻辑漏洞的。不能由臣民好利恶害的本性,揭发就奖罚,而不揭发就惩罚。显然是犯了不当二分,极化思考的逻辑错误。
总之,这段论证存在诸多论证推理不严谨,所以该论证的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也缺乏说服力。
不符合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要求,没有把握论证结果,论证过程偏离主题。
非常遗憾,五类卷。
我们看下这几份试卷,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中心问题”,总结起来,就错在一个字,“贴”。
贴近原题,分析它的逻辑论证结构即可。
不要引申,不要作为论述文来写,它其实就是一个逻辑试题。
不要评判论证的结果,即使这个论证结果是违背常识的、荒谬的。
题干的要求是,发现论证过程的错误。
亲爱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切切。
我们一起看一个“保三争二”同学的习作
只利用赏罚就能治理好臣民吗?
材料通过一系列有缺陷的论证得出“只利用赏罚就能治理好臣民”的结论,该结论难以必然成立,分析如下: 首先,材料仅通过荀子等人的主张,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以“性恶论”作为作为君主通过赏罚治理臣民的依据,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性恶论”是诸多人性论的一个论点,由此出发作为赏罚治理的依据,难以令人信服。
其次,材料继续坚持从性恶论出发,推出世界上没有廉洁之士。前提不能推出结论。性相近、习相远,个人价值选择,不仅有天性成分,更重要的是受到成长环境熏陶、后天习得。如此结论,经不起推敲。故原材料论证过程中有以偏概全之嫌。
第三,原材料认为监察官是好利恶害的,并由此得出即使设置监察制度,也无法有效治理臣民的结论,显然也是荒谬的。原因在于,监察制度的设置在中国封建社会有效地监督了官员,及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同时监察官员的个别以权谋私现象,不能作为彻底否定监察制度管理效用的原因。
最后,材料指出,利用赏罚的方法促使臣民监督,臣民就一定会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而揭发官员,这一结论无法成立。原因在于赏罚只能是有效监督的一种方法,赏罚发生监督治理作用,还有诸如制度保护、赏罚力度等相关条件。单纯强调赏罚能实现臣民治理,显然无法成立。
综上所述,材料中存在着诸如此类的逻辑漏洞,其得出“只利用赏罚就能治理好臣民”的结论,也是是经不起推敲的。
看看论说吧,问题很大。
先看第一篇:
敢于冒险创新
从材料中"主张研究新产品,虽然有很大的风险,但风险的背后有着数十倍于前者的利润,不难看出,敢于冒险创新,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只有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好的发展。京东创造自己的物流系统,创新性的开拓电商模式才与淘宝有了可竞争之势。瑞士军刀的品牌之所以从始至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他们都是敢于不以一时之利做研究,用长远的眼光去筹划未来发展,才能一直保持领先,才能在这个时代更具有竞争力。
反之,安于享受曾经的辉煌,按部就班的发展,短期看不出来危害,并且看似坐拥发展的利润,实则存留着大的隐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顺水行舟,不使用船桨船舵,待到用之时,恐怕也易于老化僵化。诺基亚手机曾在社会中处于霸主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停留在老派的品牌和传统的技术模式,不与时俱进紧跟时流才在如今毫无竞争力。可见,只有敢于冒险,开辟新的途径或产品,不断优化服务品质,长远性的看问题才可以持续发展。不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不都是需要尝试研究未知的事物吗?否则社会怎么进步。
既然勇于冒险创新这么重要,我们该怎么做呢?敢于创新冒险是我们立足长远的发展,不能"闭关锁国","闭门造车"。要放眼未来,敢于突破自己,寻找新的生机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然而,敢于冒险并不是要我们完全舍弃曾经的经验,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放眼长远的规划,敢于开辟新的道路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冒险固然有风险相伴,但只有敢于冒险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企业运营都应该敢于冒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
立意有歧义,文章结构“正-反-和”。具体看一下:
第一段,材料引出结论。
第二段,讲“敢于冒险创新”。
第三段,讲反证。
第四段,讲“为什么”。
第五段,总结,冒险创新。
我为什么讲,“立意有歧义”,
原因在于“冒险创新”,有两个意思:
一是,强调勇气,“冒险创新”。
二是,强调创新,冒险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这么写,本身很“冒险”。
文章有两个并列主题,两个切口,不好操作。
把“冒险”修改为“勇气”,立意修改为“勇于创新,才能长远发展”!
这个试卷,大体三类卷及以下水平。
就立意的“歧义”,我们再来看一个“立意歧义”试卷。
企业决策应从实际出发
究竟是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还是研发新产品,这一两难困境是企业常见的决策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要求决策者要从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分析,已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由于所给材料并未给出企业的具体情况。妄下结论扩大生产或研发新产品,恐有不妥之处。所以本文将分析企业在不同经营状态下,如何解决两难困境。
如果企业所处行业为新兴朝阳行业,或者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那么可以将有限资金用于扩大生产。一方面,朝阳产业的产品,和处于成长期的产品,它们的市场广度和深度都没达到饱和状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有利于向提供更多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扩大生产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降低产品边际成本,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若企业处于夕阳产业,或其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或衰退阶段,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新产品将是企业最佳的选择。夕阳产业和产品周期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意味着,市场需求相对饱和,甚至产品在短短的三四年后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时候选择扩大生产,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的利润,但从长远看不利于企业发展。这时便应选择研发新产品,不然曾经胶卷巨头柯达和手机巨头诺基亚的悲剧可能重演。
当然研发新产品,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合理规避风险则是选择研发新产品时应重点顾及的。研发前的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研发中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和研发成功后的市场反应等都是应给予充分考虑的。尽可能全方面地考虑降低企业研发新产品失败的可能性,并及时给予规避。
综上,企业实际情况是决定企业解决两难困境的必要条件,不同的经营状况下采取不同的决策,是企业长久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大家看完之后,什么感觉?
你要说,跑题,作者都涉及了,依据材料,有生产、有创新、有风险。
你要说,不跑题,这个。。。更尴尬。
这个是确实我们一位同学的习作,昨天发给我的。
我不好判卷,同样大家也不好判,这种试卷,属于“争议卷”。
在阅卷现场,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某老师看了后,觉得立意很好,“三类卷”及以上。
或者,
某老师看了之后,“跑题”了,直接“五类卷”。
低分试卷,还有个“复审”,被发现问题,另外一个老师有不同意见,
接着请教阅卷组长,那就折中一下,“四类卷”。
这么写,很冒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有的企业问题、社会发展问题,落到最后,都是一个“决策”问题。
我想了一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
一个男生,去女朋友家吃饭。
吃饭后,女生问男生:你觉得,我爸爸当家,还是我妈妈当家?
男生说:我觉得谁当家,都无所谓,只要两个人感情好,就可以了。
你能说男生的话,错了吗?
不错!
但是,和女生的问题无关啊!
“感情好”,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家暴,女生快被打死了,你来劝:
“只要感情好,忍一忍,一辈子就过去了”。
朋友借钱不还,你刚好急用钱:
“只要感情好,钱财是身材之物”。
面试应聘去了,录取后又被淘汰,HR劝你:
“我们还是有感情的,敢情好,未来的路,总有交集”。
这个“决策”问题,也是这样。
搞不好,就跑题。
还是老老实实写创新吧!
今天有空,大家写几篇2016年的论说和论证,发我!
别气馁,咱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