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春展 西安博物院:唐都长安人的生活
中国年,大唐味
着唐装的美人、华丽宫灯、随处可见的中国红,钟鼓声阵阵……小雁塔的院落一如既往呈现着:中国年,大唐味。
只是今年,气氛比以往更热烈更浓郁。从殿堂气质到坊间小景,在不同区域一一上演。
西安博物院的一层临展厅更是铺满浪漫之红,《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充满故事性和叙事性的文物展品,再次让人们梦回唐朝置身长安。
小雁塔下的中国年
长安人的一天
唐帝国史上最强:大中、中兴、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会昌、永徽……300多年唐史,高潮迭起,盛世之名远播。108坊内,帝都人的生活如画卷。
唐时,长安城人口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时尚、最富足的那群人。作家马伯庸已经通过《长安十二时辰》为我们描述了长安人的一天。而,通过《乐居长安》展,我们可以更加有依据来想象长安人的生活。
早上起来,女子梳妆打扮,对照铜镜,涂脂抹粉之后,要给头发做造型,有各式金印发饰。然后,捡最漂亮的衣服。如果要去打马球,那就穿上胡服,和男子一起运动场上PK。如果去逛街,那就可以穿的花枝招展。
而男子们,如去上班,就穿朝服或公服;若休假游玩,可以穿上常服去曲江赏景或去东市喝煎茶。陆羽先生已经写好了《茶经》,长安人喝茶是件讲究的事。而,葡萄酒早沿着丝路传到长安,酒也是长安人的真爱。君不见李白大神都诗酒趁年华,天子呼而不上船。
下午,可以去西市的会所坐坐,看看优美动人的胡璇舞,表演者都是美丽胡姬。或者叫上小伙伴,一起下场围棋。若遇上上元节,全城放开宵禁,可以和唐皇一起去花萼楼赏灯。
长安城108坊内,长安人可以尽情浪。官、士、农、工、商之服各得其宜,在盛世中品尝多样时光。
唐代长安人的生活到底怎样过?我们来《乐居长安》看看。
从这里走进“长安人的生活”
“乐居长安”展览现场
“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小史”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从西安博物院11万余件馆藏文物中,特别遴选出约300件/组唐代精品文物,其中包含了西安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收藏的31件唐代精品文物,分别围绕唐长安的“城、人、衣、食、行、娱”等内容,分别以“百千家似围棋局”“月照长安万户人”“罗衫叶叶绣重重”“齐纨鲁缟车班班”“八珍玉食在长安”“春风细雨走马去”“千歌万舞不可数”唐诗作为每个单元标题,对唐都长安人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再现和阐释。
展品上选取有建筑构件、院落模型、家畜模型、人物俑、庖厨用具、食器、文房用具、妆奁庋具以及出行、狩猎、娱乐等文物类别,题材广泛;文物类别上有金银器、铁器、玉器、陶器、三彩、瓷器、玛瑙、石刻、杂器、小型壁画、拓片及珍贵的唐代纸质文物等来丰富展览内容;辅助展品以唐墓壁画、敦煌壁画、关联文物、关联纹饰、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线图、复原图、手绘图、对比图表、唐诗题材等多样化素材为图版,以增强和延展主展品的文化内涵。在辅助展品的应用上,主要是以长安地区的出土资料为主,兼顾其它地区。
“此次展览是我们博物馆里过大年的重要内容,有很多亮点可看,” 西安博物院院长余红健也是此次展览的主策划,他表示“乐居长安”有下面几个亮点:一是级别文物多。这次共参展文物300余件/组,参展的文物中级别文物约188件,其中一级文物有38件;二是密集性陈列。这次展览我们采用了密集型的文物陈列方式,以应接不暇的视觉观感还原唐长安物阜民丰的社会图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柜体是一个故事盒,以典型文物为基础,利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层面解析,有序展开对唐都长安人在服饰、饮食、出行、娱乐等方面的阐释和解读。三是有新面孔。本着“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这次从库房里挖掘出了一些比较精彩的和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的文物和观众见面,一些是长期放置在库房里的,一些是平时很少上展的或没上过展的文物,借着《乐居长安》这个主题,把它展示出来。尤其是展出有西安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的几十件唐代精品文物。四是形式设计与内容结合协调紧密。形式上注重空间的开合、色彩的组合和灯光的搭配,特别是在色彩上采取由暖及冷的墙面色彩渐变方式以划分七个单元,每个单元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层次清楚,主题分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览和光大合作,融入和科技和金融元素,展览进行了三维立体动画演示,还有机器人做导览。
在参展文物的材质上,分别选取了金银器、铁器、玉器、陶器、三彩、瓷器、玛瑙、石刻、杂器、、小型壁画、拓片及珍贵的唐代纸质文物等丰富展品内容;辅助展品以唐墓壁画、敦煌壁画、关联文物、关联纹饰、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线图、复原图、对比图表、唐诗题材等多样化素材为图版,以增强和延展主展品的文化内涵。希望通过该展览在助力 “中国年·看西安”的同时,突出唐代、长安、文明这一主题。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是“一卷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小史,但从中能读出一个时代的强盛与博大、一个民族的坚韧与自信。”策展人、西安博物院研究员王乐庆老师为此次展览筹备了很久,她这样表示。
唐长安城复原图
西安博物院负一层长安城模型
七大单元 明星文物云集
西安博物院作为最能够体现古代长安城市发展史及都城史的文博机构,拥有大量的古代长安地区的藏品和遗存,其中所藏唐代时期的文物丰富、典型、多样,集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展览分七个版块,每个版块以相关的一首唐诗开首,以此展开说明,文字力求严谨、简练、准确、生动,拟多引用典故及小故事以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设置“长安处处有故事”环节,故事以电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与手段展示;设置小知识链接环节作为展览的延续;设置和展览有关的小问题问答环节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设置朗诵唐诗环节以唤起参展观众的唐诗记忆。
王乐庆老师每个单元给出了一些明星文物,以方便读者观看展览。
第一单元最醒目位置是这件盘龙石柱,高142厘米,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是西安博物院的馆藏品。从此件构件中可窥见唐代建筑的恢弘。
此件展品叫日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藏品,也是首次在西安博物院展出。
唐鎏金铜铺首,这件铺首为圆形铜质,兽面衔环,表面鎏金。其形象是一个大兽面,巨口獠牙,口中衔有门环,眼睛圆睁,额头上长有一对像龙一样的弯角
唐代四合院
第一单元 百千家似围棋局——唐都长安城
长安城是在隋代大才子与建筑设计师宇文恺大兴城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其棋盘式样格式自诞生之日起便垂范后世,影响了很多名城。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中国城市,与著名的雅典、罗马、开罗齐名,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唐长安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分为外郭城、皇城和宫城,是古代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此单元着笔于介绍长安城的城防、宫殿、八水、坊里、民居等,旨在通过相关文物、考古发掘报告及相关图版向观者展开一幅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长安城景观,体现出这座接纳世界包容万象、长安人乐居其中的城的气势和规模。
若将城市面貌呈现出来,需要很大的展览空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于是,展览以龙柱、日晷、门辅首等建筑构件来呈现城的宏大豪华。
关于第一单元,王乐庆老师重点解读了日晷和盘龙石柱,其中日晷是首次展出,以投影的方式放映,“一个建筑构件就这么大了,你可以去想像建筑的有多大?它的宏伟从一个盘龙石柱单从一个日晷就能体现出来,可以放开你的想象。”
长安城生活居住着百万余人口,居民成分多样。除皇族、贵胄、禁军和平民百姓之外,大量外来少数民族、商贾、外国使团、僧侣、留学生等浮寄留寓长安城
唐三彩武官俑 此三彩武官俑神情庄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色泽鲜艳流畅
唐三彩文吏俑 高102.2cm,宽25cm 文吏俑眉毛、眼睛、胡须皆墨绘,上穿宽袖衣,下着裳,外穿裲裆,足登如意头云履,双手交握,中有长方形孔,推测为插笏板之用。足下为台座。
文官武官俑意思是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就是唐代社会安定繁荣的基础
第二单元 月照长安万户人——唐城长安人
盛唐时期,长安城生活居住着百万余人口,居民成分多样。除皇族、贵胄、禁军和平民百姓之外,大量外来少数民族、商贾、外国使团、僧侣、留学生等浮寄留寓长安城,从事政治、商贸、宗教及文化艺术活动。考古发现的各类人物俑及唐墓壁画等形象地再现了长安城内千门万户、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
唐代长安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核心地位汇聚了天下宾客,东亚、南亚、北亚、中亚各种族的人几乎都向长安城聚拢。城里的居民身份形形色色,有官吏、士兵、地主、士人、商贾、手艺人、僧侣、游民等。本单元拟透过展示考古出土的大量人物形象,来描述生活在长安城的各色人等,反映长安城的人文及对外交流史。
唐侍女俑,长安城的女子腰系长带、肩披长巾或身着男装
唐绿釉罐、珍珠,搭配衣装的配饰有冠饰、发饰、颈饰、耳饰、臂饰、带饰、腰饰等,其中发饰以簪、钗、梳为主,种类最为繁多
唐捧盒女俑,女服从“小头鞋履窄衣裳”到“时世宽装束”,以着男装与胡服为时尚,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丰美华丽的盛世气象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www.ishuipao.com/hztcq/
唐银蹀躞带一组(17件)
第三单元 罗衫叶叶绣重重——长安人的衣饰
此单元分为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唐代服饰特色鲜明,质地、款式、色彩、图案等丰富多样,官、士、农、工、商之服各得其宜。唐初服饰崇尚简约,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渐向奢侈豪华演进。男服严格遵循服色、配饰的等级制度,体现礼仪尊卑;女服从“小头鞋履窄衣裳”到“时世宽装束”,以着男装与胡服为时尚,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丰美华丽的盛世气象。
胡服、半臂、宽袍大袖、长裙丝履,长安城的女子腰系长带、肩披长巾或身着男装;男子着朝服、公服或常服。各种服饰装束在出土物上均有细致地体现。本单元将通过展示人物俑身着的不同服饰及出土的妆容器具,使观者了解长安人对于“衣食住行”中的“衣”所具有的独到的审美观念和情趣。
男子服饰,唐代男子所着服饰有官服、常服、戎服之分。官服典雅庄重、色彩华丽、质地精良、等级分明;常服分官常服和民常服两种,款式均吸收了胡服舒适灵便的实用特点,其中官常服由幞头、圆领襕衫袍、革带、革靴等组成,民常服为普通民众之衣着,以交领窄袖短上衣、及膝的半臂袍和束脚裤较为常见;戎服有武官朝参时的官服和禁军之服,禁服又分甲胄和战袍两种。
女子服饰,唐代女子服饰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着装特点是追求标新立异,大胆开放,喜穿胡服与男装,体现了唐代世风开放的社会风尚和长安女子追求个性、崇尚华美、意兴飞扬的时代精神。搭配衣装的配饰有冠饰、发饰、颈饰、耳饰、臂饰、带饰、腰饰等,其中发饰以簪、钗、梳为主,种类最为繁多。
唐汉文《陀罗尼经》
唐《妙法莲花经第八》写经手卷
这两部经文也是首次展示
第四单元 齐纨鲁缟车班班——长安人的器用
作为唐代都城的所在地,长安人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日用器具做工精良,舶来品器型多样。本单元拟以文房用具、铜镜及其它唐代长安人的日常用具三个方面来展现唐都长安人的日常生活片影。
手工业和制造业持续发展,海内富实,物产丰饶。纵横全国的交通网络遍布四方,水陆运道畅通无阻,各州府及四夷属国的物产、土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都城长安,百物齐备,精美绝伦,以供长安城中朝廷及官民的日用消费。齐纨、鲁缟、蜀锦、吴绫,邢窑白瓷、越窑青瓷、扬州铜镜,岭南的玳瑁、珊瑚、香药,西域的金银器、琉璃、珠宝等从四面八方汇集长安,以至于长安城的东西两市,店肆林立,百货盈集。
千秋铜镜,镜在日常生活中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层面的特殊意义。古人以之映照妆容、装饰居所,或以之寄托相思、辟邪祈福,或比拟人物、譬喻德行。唐代制镜工艺十分兴盛,镜种类繁多、纹饰富丽、铭文雅致,造型上摆脱了旧有模式,在圆形和方形的基础上新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镜背纹饰呈多元化风格,出现对称式、散点式或连续式的布局;内容题材极为广泛,以珍禽异兽、花草树木、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常见纹饰。华美考究的金背、银背、螺钿、金银平脱等特种工艺镜是此期铜镜一大特色。
文房用具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人学士须臾不可或缺的文具,公务、求学、科举、交游、书画及日常生活中无处不用。唐代文人将笔、墨、纸、砚喻作“四友”,以宣笔、奚墨、宣纸、端砚为上品。其中“四友”中的砚经过时间的演变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刻砚、赏砚、藏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唐代砚型多样,以辟雍砚、箕形砚、风字砚最具特色。“四友”之外,辅助用具镇纸、笔洗、砚滴、印章等日渐丰富庞杂。
日常器用,唐代造物追求“器以载道”的意境,来自异域的新工艺与中原特有的制造技术在长安地区融汇创新,为长安器用注入新的时尚元素。长安城中集结了四面八方的日用器物,积金累玉,琳琅满目。全国各地进贡来的精致器物及世界各地的异宝奇珍全都汇聚于此,无远不至,尤其是域外的“舶来品”率先流行于宫廷,进而传至宫外,民间随之纷纷仿效,引领了全国各领域的前沿风尚。
第五单元 八珍玉食在长安——长安人的饮食
唐代长安的饮食生活花样繁多,域内外名品菜肴尽汇于此。品种多样,市场供应便利,馒头、馄饨、饺子、包子、点心等都已出现。长安城内外,食肆林立,酒馔丰溢,同时茶道渐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及至现在,海外各处唐人街的饮食店中,冠之唐名的菜品、点心乃至名目繁多的仿唐食品比比皆是,影响深远。唐代的饮食品种繁多,餐馆、小吃摊、酒肆、茶肆,满城皆是。本单元拟通过对相关食器、酒器及茶器的展示,表现长安人的饮食文化、酒文化与茶文化。
饮食习俗,唐代主要粮食有稻、麦、粟、菽、黍、栗等。小麦面食是长安市民的主要食品,面食中以饼类最多,其中由域外传入的胡饼、饣毕饣罗等在长安颇为流行。副食以各类肉食和蔬菜为主,唐长安的集市上已有“肉行”出现,专门售卖家畜、家禽、野味等。水产品也逐渐进入北方人的饮食系统,而且品类极多, 仅各地土贡进献朝廷的鱼类就达四十余种。唐代长安贵胄之家认为以金银制作的食器有益寿延年之功效,因此大量使用,同时发达的制瓷业使得瓷质餐具亦十分流行。
唐代饮酒之风盛行,京师长安酒肆兴旺,酒文化是那个时期长安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艺术创作的源泉。长安人的饮酒之风显现出别样的豪迈与洒脱、无羁与自由,“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此期长安文人的真实写照。嗜饮之风同时促进了酒器的生产与繁荣,王室贵族使用的酒具有玉、金银、玛瑙、水晶、琉璃、象牙等,民间则大量使用陶瓷酒器。
唐三彩凤头壶 高31.5厘米,口径3.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三彩制品绚烂多彩,除人物动物三彩外,还有三彩器皿,极少用于日用。这件三彩凤首壶代表唐初典型三彩器物造型和色彩风格。
饮茶习俗,唐代饮茶之风藉由禅宗自南向北发展,将之带入长安,并逐渐由一种宗教习俗转变为社会的普遍风尚。以隐士身份出没于中唐的陆羽更是通过他的《茶经》使饮茶上升为艺术,茶不再只是解毒或解渴之物。“烹茶话隐士,煮酒论英雄”转而成为这一时期长安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同时茶也逐渐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绝佳良品。茶具以金银质为上,普通百姓以铁、石或瓷为之。《茶经》的成书又使得许多新茶具问世,出现了盏、碗、瓯、杯等器型,丰富了饮茶文化。
唐仕女狩猎纹八半单柄银杯
第六单元 春风细雨走马去——长安人的出行
唐代全国各地通往长安的官街驿路四通八达,长安城区道路系统则更为完备。朝廷出行的仪仗队伍、狩猎归来的皇室贵族、络绎入城的西域商队、入朝觐见的外国使臣、逾海而至的留学僧侣,络绎不绝地穿梭往来于长安城中。二月早春之际,城中士女纷纷骑马驾车郊外踏青;“帝城欲春暮,喧喧车马渡”,牡丹盛开时节,长安城内馨香满路,大户小家纷纷相随,游赏买花;上巳、寒食、清明、重阳之时,大街上更是熙熙攘攘、车马拥塞,热闹非凡。
仪仗出行,仪仗出行是唐代统治阶层显示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皇戚贵族的出行队伍规模盛大、阵容奢华。仪仗队伍中,有整齐排列的步行随从队列,有武装气息浓郁的披甲持盾队列,有威武森严的战袍仪卫队列,有手持乐器的音声鼓吹队列。旗鼓喧天的出行队列中,往往前设导引、后置护卫,声势浩荡,场面宏大。
唐三彩腾空骑马俑 通高38厘米 长52厘米 1966年西安市莲花区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日常出行,长安人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车与马。牛主要用于拉车,单骑较少,牛车而外有马车、驴车、驼车等;马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出行工具,朝臣百官、侠客商贾各种出行均以乘马为首选,一时间在城市乡野间形成一幅“骑马傍闲坊” “驱马去悠悠”的熙攘景象。驴是仅次于马的出行工具,多为隐士或文人墨客骑乘,表达的是他们的归隐之心和风雅之情,诗人贾岛尝于驴背上苦吟“推敲”,成为一时美谈。马、驴之外,骡及骆驼成为可资乘坐其它畜力交通工具。
唐三彩大马,唐代常见出行工具
狩猎出行,狩猎活动既是为了践行礼制,也是为江山社稷的安稳着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用意,统治者通过狩猎活动向周边民族首领展示唐皇的神威以及大唐的强盛武力,从而达到臣服各族、稳定边疆、归化万民的政治目的,此外也有射取猎物供奉宗庙的需要及保护当地农牧生产免受兽害侵扰的用意。由于唐政府的提倡,王公贵族也热衷狩猎、精通骑射,成为一种风尚,并逐渐将之作为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游艺活动而推崇追捧。
第七单元 千歌万舞不可数——长安人的娱乐
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为长安人的娱乐文化生活提供了基础,开放的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促进了长安乐舞、杂技、竞技等“散乐百戏”的创新发展,长安人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音乐、舞蹈、游戏、杂技、击鞠、蹴鞠、博弈等异彩纷呈。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发达畅通,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娱乐活动互鉴相融,域外的乐舞竞技传入中原,为长安人多元化的休闲生活提供了诸多选择。
唐三彩童子叠置技俑 唐三彩陶叠置伎俑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三十一号唐墓出土,通高40.8cm,现藏于西安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该文物生动形象,是目前仅见的此类题材唐三彩作品,反映了中国一千多年前的杂技艺术
唐代百戏中最壮观的是杂技。“杂技”一词出现于初唐,但习惯上仍称“散乐百戏”,归太常寺统管。当时杂技节目已多达一百余个,一些主要的门类如竿术、丸剑、马戏、幻术、木偶等,均各自形成独立的完整系统。常见的杂技内容包含了山车、旱船、寻橦、走索、戏马等,驯象及犀牛属杂技中的大戏,它们跳跃跪拜,场面十分壮观。妇女们则喜养鹦鹉、兔子、猧子等宠物,游戏消遣生活多姿多彩。
唐代融入百戏的竞技项目有角抵、舞剑、射箭、举重、蹴鞠、拔河、投壶、秋千等,其中击鞠运动(即打马球)最为兴盛。唐代帝王多爱打马球,故马球运动久盛不衰,各地兴建专门球场,唐都长安则是全国球场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长安女子也经常跃马驰骋、上场击鞠,被时人津津乐道。此外弈棋、双陆、斗鸡等竞技运动十分普遍,给长安人的休闲生活带来了乐趣。
音乐舞蹈
唐代十部乐的建立对散乐百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胡人带来了胡习、胡舞及各种技艺,唐初太宗大量引用胡乐充实中原乐舞,起着安抚四方的政治作用。在制定大唐雅乐时,又考以古音,同时也兼收南北的乐舞,反映了唐代中外南北兼容博采的思想。唐代长安的戏曲仍归于散乐百戏之列,但已有了“歌舞戏”和“滑稽戏”的类名,其中的滑稽戏以俳优戏、参军戏、傀儡戏诙谐幽默,在长安十分流行。
唐三彩载乐骆驼
唐三彩说唱俑
《乐居长安》中我们看到一个风华绝代的大唐,和一座不朽的历史名城。长安人的生活已经远去,却并未离开。它影响着今天的长安人,光复一场盛世大梦。
西安博物院外观
展览题目: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
主办单位: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展出时间:2020年1月20日—202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