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书:《水下中国》
新书情报 新刊上线丨潜行四海 终成《水下中国》
贝壳潜水联盟 海洋世界传播 2021-03-04
“蓝色”中国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
很多人都误认为中国是大陆文明,
我们在黄色的土地上,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在蓝色的海洋中却是蹒跚学步的婴儿。
我国约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总面积,
好像让我们忽略了300多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
和总长度约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
南至热带的椰子树,
北至冰封的渤海湾。
南海群岛和渤海湾
在这漫长的海岸线上,
我们有辽阔的海域、环列的群岛,
沿海港口林立,内陆水系交错。
古泉州港
我们的先辈在千年以前就扬帆起航,
载着丝绸、瓷器和华夏文明。
他们的航迹遍及亚洲,甚至非洲和红海。
海上丝绸之路
我们则世世代代与水系共存,
接受海洋、湖泊、河流的无私馈赠。
今疍家渔港
中国既是“黄色”的,也是“蓝色”的。
水下中国
2016 年,我把目光锁定中国水面之下时,面对的是无尽的未知。从世界上最深的蓝洞到无人抵达的地下河,从高原湖泊到冰冷的水库,我带领团队用了 3 年时间,用我们的双脚,用 3000 支气瓶,丈量了中国 24 个不同城镇的水域,拍摄了 80T 的超清影像素材,最终迈出了探索中国水下世界的第一步。
—周芳
《水下中国》导演、作者
直到今天,
我们祖国水下的美丽才逐步被人们发现。
2016年,湖南姑娘周芳,
带着5位摄影师一起,走访了中国24座城市,
她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属于中国水下的故事。
北至渤海的海洋牧场,
南至南海的深邃蓝洞,
东至台湾的沉船遗址,
西至云南的水下古城。
...
2019年9月,《水下中国》纪录片播出,
成为了世界第一部从水下视角展示中国的纪录片。
2021年2月,同名图书《水下中国》出版,
成为了世界第一部从水下视角展示中国的图书。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神秘国度,
她拥有众多江河湖泊和辽阔的领海,
而她水下的美丽却鲜为人知。
本书选取中国六处有代表性的水系为主线,
通过叙事化的风格
以历史人文为主题讲述中国文化,
用高清图片加以呈现,
把埋藏在中国水下的文明,
和不为人知的瑰丽文化财富,
展示给全世界。
水下中国
作者介绍
周芳(PauPau),留美管理学博士,中国太平洋学会影视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潜行天下》专业水下纪录片创始人及总编导。周芳的水下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巡展;因为拍摄大量鲨鱼题材,被称作“全球追着鲨鱼跑的女孩”。
2016年荣获“十大最美湘女”称号。创作水下纪录片《寻找鲸鲨鱼》荣获湖南卫视微电影大赛二等奖;执导拍摄的水下纪录片《潜行天下》在全国互联网电视、有线电视、爱奇艺、芒果TV等网络平台拥有专栏;拍摄系列纪录片《水下中国》,让中国水下文化走向世界。
内容介绍
《幽暗洞穴》
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洞穴之下,却藏了神秘莫测的地下河。全密闭的空间,几乎未被探索和开发过,这里纯净无污染,是盲虾的乐园,此前国内从未有人真正拍摄到过。
《水下古城》
我们见过杭州美丽千岛湖,却未必知道千岛湖之下,竟有座被“封印”的千年古城,纹丝未动,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秘密。我们迷恋云南抚仙湖的“琉璃万顷”却不知道水下藏着一个“古滇国”,整个建筑群比庞贝古城还要大一倍!
“不到长城非好汉”,世人皆知万里长城万里长,却不知就在河北潘家口,竟还有条50公里的“水下长城”奇观?墙砖依然排列得整整齐齐。
《海底粮仓》
我们一起走向大海,从传统的中国水上“吉普赛”疍家人,到现代海洋牧场,搜寻每一种珍馐海味背后的主角,一群和大海讨生计的男人—“海猛子”。让我们的每一口咀嚼,都品尝出不一样的人生百味。
《秘密花园》
在中国南海,沉船和珊瑚之间是“亲密关系”,不知淹没了多少年的沉船上长满了珊瑚。人们甚至把珊瑚移植到人工鱼礁上,供其更好的繁衍生息,栽培出中国第一个热带海洋牧场。在“显微镜”镜头下,我们看到了每年只发生20分钟、错过等一年的珊瑚着床、产卵……
《古今沉船》
中国水下考古队的先驱们,告诉我们不是每一艘沉船都是泰坦尼克号,但是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每一只古代沉船都讲述着中国故事,也让我们第一次领略现代沉船在大海的修行和演变,斑驳的巨轮,不知见证了怎样的历史。
《生命绿洲》
将潜入绿色的水下世界,探索“海洋卫士”和“水性杨花”的故乡,在藻类和海草的世界里触摸着生命的本源。
编辑推荐
·首部以水下视角展示中国的作品
·6个关于中国水下特有的景观主题
·290张独家高清摄影作品
·冒险潜入喀斯特洞穴地下河深处
6℃水温下寻找盘踞在水下的长城
探索世界最深海洋蓝洞的神秘景象
揭开滇中高原湖泊水下千古悬谜
探寻沉睡海底的百年丝路宝藏
·这里是不为人知的中国水下世界
很多人拿《水下中国》
和BBC《蓝色星球》做比较,
但周芳觉得,水下中国这个题材,
一定是BBC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拍摄自己的水下世界,
我们并非是以物见物,
而是以物见人,以物见中国。”
来源:贝壳潜水联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