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高考志愿的填报
文丨张是之
绝大部分人的家乡,是回不去的,而且也没必要回去。
对大部分人来说,家乡,就是用来离开的。
高考结束,成绩出来,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两天陆续有读者问起,我自己侄儿也面临志愿填报的问题,今天就简单聊聊高考志愿的填报。
实际上除了金字塔尖的那部分不用太纠结之外,大部分家长还是非常纠结。
更好的、名气更大的大学和专业,进不去。
差一点的院校和专业,觉得心有不甘,多多少少都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我的建议是首先确定城市,未来看好哪个城市的发展,喜欢在哪个城市生活,就去哪个城市读书。
好的城市,资源和机会一定更多,这是基本的共识。
别的不说,即便是去了北京非常一般的院校,有机会去清北旁听一些课程和讲座,收获也绝对不是其他城市能比的。
当然这首先是一个学生上进心的问题,旁听知识是一方面,在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遇到比你更厉害更牛逼的人,这个几率比小城市大的多。
比特币最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是北京一个小圈子的人在咖啡馆里的分享,而最早接触这些知识和这个圈子的人,后来大都有所成就。
如果再考虑读研考研的问题,同样是大城市的学校更多,选择更多。
特别是对农村、县城和小城市的孩子来说,去大城市几乎是最佳选择。
在同一个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原来学校的老师同学资源都可以沉淀下来,给自己发展添加几分助力。
读一个书换一个地方,就没有这么容易沉淀了,换一个地方,意味着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要重新建立。
我自己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本科、读研和工作,完全三个不同的地方,三个不同的领域。
新的地方和岗位和原来的资源几乎没有交集,每次都基本上是从零开始,无形中就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和阻力。
更何况小城市的大学资源、老师的视野、圈子水平,可能完全跟不上时代。
不要太高看大学老师的水平,一直紧跟前沿的老师还好,部分老师可能就是完成教书任务,没有更多的追求,对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指导十分有限。
除非家里有矿,否则就不要想着什么回去建设家乡了。
此前文章《县城的房子,能卖就赶紧卖吧》有写,很多人的家乡,未来几十年里,不可避免地没落甚至消失。
说的好听一点,是回家乡发展建设家乡。
说的直白一点,小城市,尤其是北方小城市和县城,回去的唯一动力很可能就是考公务员、考编。
在北方比如说山东吧,舆论上,你没个编制等同于没有正经工作,相亲市场都饱受歧视。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观念决定了,北方城市除了北京,经济形势都不咋地。
市场化观念和水平不行,编制本位思想严重,都愿意去参加财富的分配,而不愿意去成为财富的创造者,经济怎么可能会好呢?
所以北方很多地方财政困难,特别是有的小县城,发工资都是问题。
去打听打听就知道,就是大城市里的某些区,如果没有大的企业纳税支撑,财政收入也是捉襟见肘。
再加上人口不可避免地减少和老龄化,这些地方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
人天生都有害怕陌生环境的本能,都喜欢呆在熟悉的环境里,感觉上更安稳更安全。
但真若是回到家乡,这种看似有编制,看似稳定的状态,实际却暗含着不小的危机。
不过有种情况例外,和家里有矿一样,朝中有人又志向从政的话,那自然另说。
毕竟在体制内的发展,如果有高人指点的话,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也会到达一个不错的高度,过着令人高看的生活。
大环境就是这样,所以我给一个朋友直接说,小城市,以及除北京以外的所有北方城市,都应该回避。
北京、上海是首选,如果分数不保险,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广州、深圳,都比北方城市好。
当然,严谨起见,不得不说,还是有些学校被城市耽误了的,如果特别喜欢这些学校和专业,分数也够的话冲一冲也不错。
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一个在哈尔滨,一个在合肥,城市都一般,但学校牌子够硬,专业够硬,就业市场也认可,能去也不错。
选定城市,再考虑学校和专业。
有的说学校更重要,有的说专业更重要。
这个我认为无法一概而论,要具体看什么专业、什么学校,还要看是文科还是理科。
文科类的,将来工作对个人能力素质要求比较多,专业也许不是那么重要。
但理工科就不太一样了,理工科的专业,对将来就业面的选择有着直接影响。
男怕入错行,选错了专业基本上就是入错了行,那些不喜欢的专业课混个及格还问题不大。
更要命的是,将来的工作环境和收入,都会受到整个行业的局限。
有的行业吧,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收入天花板很低,而且每天每年接触的同事很可能连异性都没有。
所以我看了朋友发来的志愿选项,什么土木、机械、石油、兵器类,都不建议报。
除非两种情况,一是本人特别热爱,二是家里有资源支撑。否则这些专业都应该尽可能回避。
这些专业也不是国家不需要,社会不需要,有些工作总要有人来做,但这个吃苦耐劳、收入一般、甘愿奉献的人是不是你,需要自己斟酌。
文科专业的选择和理工科差不多,对于一般家庭一般人来说,首先应该看市场信号,哪类专业赚钱更多更快更持久,就应该选择哪类专业。
另外需要适当照顾下学习兴趣,专业上可以查下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避开那些自己极度厌恶的课程。
那么,文科生要不要学经济学呢?
虽然这里谈的主要是经济学,但真心不建议大家去大学报经济学专业来学经济学。
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经济学的就业形势并不算好,毕竟是偏重理论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大学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很多时候教的都是解题技巧,而不是思维训练。
这种课程设置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找不到那种学习的快感,反而吃坏了胃口,讨厌的不行。
归根结底,就是那些课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思维提升和锻炼,只不过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重复一遍灌输给学生罢了。
当然,这并不绝对,好的老师还是有,零星的分散在不同的大学。
有个读者朋友的孩子考的不错,文科超过重点线不少,不过还是同样的纠结。
TOP10的名校好专业去不了,问我哈工大深圳分校的经济学实验班怎样?
我的回答,不怎么样。
哈工大深圳分院不是本校,而且是在一个工科类院校的经济学实验班,这几项叠加起来,基本上就是哈工大最水的专业了。
虽然有着林毅夫的噱头,但还是真心不建议。或者准确说,那就更不建议了。
这位朋友的孩子想学金融学,很明显,金融学比经济学更好。
经济学完全可以自学,但金融学却未必,金融类的专业课程、以及老师校友资源,你不报这个专业很难通过自学获得。
而对于一个上进的年轻学生,不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应该看书学习,建立经济学的基本素养。
这位朋友还考虑过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专业,问我的看法。
因为孩子的成绩人大其他热门专业进不去,这类专业把握大一些。
不光是人大,其他很多院校都朋友这类专业,这类专业的工作就业,将来肯定是面向体制内的,收入肯定没有金融类高,而且离开体制的话几乎没有市场。
是不是将来就准备走体制内的发展路线,这个要考虑清楚。
还有更关键一点,孩子喜欢这类专业吗?特别喜欢的话那还可以,我记得有个高分小朋友在视频中明确表示要学这类专业。是真爱的话,那没问题。
或者家里有丰富的体制内资源,孩子又特别想从政,那也可以,根正苗红的专业,起点就跟别人不一样。
但如果这些都不是,千万不要因为最近这个方向火就报考,也不要为了进名校就去选这个方向,否则会很痛苦。
如果想通过一般的专业进好一点的学校,然后再换专业,也不是不行,但要看具体学校的政策规定。
有的学校相对容易些,有的学校则需要看大一的成绩,有的则没有转专业这一说。
另外如果是想去上海读书,上海有个「插班生考试」政策,允许学校一般的学生参加复旦、交大等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优异而且通过面试的话,可以转入这些名校学习。
怎么说呢,凡事皆有成本,不过毕竟也给了学生一个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给他们的人生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除了那些不必纠结的学生,城市是需要考虑的第一因素。
其次是兼顾学校、专业,收入和兴趣,如果收入和兴趣冲突,只要不是非常讨厌,那就应该优先考虑未来收入而不是兴趣。
有些兴趣其实是骗人的,当你把兴趣变成了专业或者职业,很可能你就没有兴趣了。
祝大家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