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唐朝建立,是李渊的功劳大,还是李世民的功劳大?

原创2019-09-10 16:27

文史宴

文/人生若只如初见

太原起兵之后,李渊的决策是从太原迅速南下,夺取长安,占有地利优势和大义名分。为了达成目标,李渊完成了臣服突厥、收买人心、结盟李密等一系列政治外交举措,军事上则有赖于杰出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协助,最终夺取了长安,因此也就进入了夺取天下的快车道。

李渊起兵,臣服突厥

1

做好起兵的准备工作后,李渊知道,自己还需要料理两个人。

没错,这两个人就是当时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正当李渊计划处理自己的两位副手时,这两人暗中亦磨刀霍霍,准备干掉上司李渊。

此前,李渊借口防御突厥大肆招兵买马,然而具体事宜却一律交给自己的亲信去办,让王威和高君雅完全插不上手。不仅如此,李渊还将招募来的兵马交由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统率。

若是别人也就算了,可这两人都是朝廷钦犯,没把他们抓起来已经是给李渊面子了,现在居然还让他们统兵,这怎么可以?!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作为天子派来监视李渊的细作,王威和高君雅都不是傻子,知道李渊这是准备造反了,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趁机杀死李渊。

然而,懂得“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道理的人并不只有他们两人,李渊也懂。

大业十三年五月十四夜,李世民亲率五百精兵埋伏在晋阳宫周围。次日清晨,当李渊与王威、高君雅等人一起视事时,事先安排好的刘文静与刘政会趁机投书上诉,状告两位副留守私通突厥,意图谋反。李渊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将王威和高君雅投入监狱。

杨广安插在李渊身边的两颗钉子就这样被拔掉了。

事情就是这么巧。在王威和高君雅被人状告私通突厥的两天后,突厥人真的来了!

数万突厥铁骑直逼太原城下,李渊派出的先头部队千余人迅速被击垮,城内人心惶惶。眼看着太原城就要不保,李渊心生一计,夜里暗中派兵出城,占据险要的地方,白天令这些伏兵从别道入城,做出一副援军已到的样子。

许是之前在李渊手中吃过亏,又摸不清虚实,突厥人待了几天就马上溜了。

不过,这次入侵也让李渊明白,如果自己要想成事,必须要与突厥人结盟。不然,一旦自己率大军南下,老巢太原随时都有被突厥端掉的风险。

李渊随即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欲大举义兵,安定天下,重新与突厥和亲,如开皇时期一般。并提醒他虽然杨广做得不对,但让他不要忘记隋文帝杨坚对乃父启民可汗有立国之大恩。

在信的末尾,李渊还许诺: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

甚至,李渊还在封面署上“某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书”一般是指亲朋好友之间的书信往来,而“启”则多是臣下给君主、诸侯王的上书。李渊此举等于是间接向突厥称臣。

突厥可汗直接派骑兵给李渊助战

僚佐们很不理解。他们认为反正突厥人都是一群野蛮人,不识华夏文字,眼里只有财货珍宝,多给些钱财就好了,干嘛非要放低姿态,平白矮人一头,建议改“启”为“书”。

李渊笑着解释,正所谓“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何况“启”字又不值钱,连千金都给了突厥人,又何必吝惜区区一个“启”字。

始毕可汗阅信后,对李渊表现出来的恭敬十分满意。对李渊的许诺,更是两眼放光。不用干活,就能坐受珍宝财货,这样的好事当然不能拒绝了,立刻答应了李渊的结盟请求。

然而,始毕可汗并没有意识到,李渊实际上是给他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要知道,此时依旧是大隋天下,这些子女玉帛并不属于李渊,而是杨广所有。但这并不妨碍李渊“慷他人之慨”,把这张空头支票开出去。至于这张支票能否兑现,以及怎么兑现,以后凭实力说话吧。

随后,双方来往密切,对这场交易都十分满意。

当家眷安全撤离到太原后,李渊与突厥人正式订立了盟约。这件事很不光彩,但李渊却不得不这么做。

马邑的刘武周和朔方的梁师都均已自立为帝,并以突厥为奥援,对着南部的太原郡虎视眈眈。形势比人强,李渊也只好低下头颅,暂时向突厥称臣示弱,确保太原无虞。

直捣腹心,结盟李密

2

解决了后顾之忧,就下来就是考虑起兵的事了。

李渊的计划是,从太原起兵南下,直驱关中,剑锋直指大隋帝国的心脏——大兴。

西河郡是南下的第一道关隘,因此,拿下西河势在必行。李渊有心考验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限期命他们务必攻下西河郡,为大军南下扫平障碍。

所幸,他们并没有让自己的父亲李渊失望。身为主帅,他们身先士卒,与众人同甘共苦,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来回不过九天就攻克了西河郡。

李渊大喜过望,当日即定下入关之策。

七月初四,李渊任命自己第四个儿子李元吉为太原郡守,留守大本营。次日,正式誓师南下,并传檄郡县。

在这篇檄文中,李渊先是称颂了隋文帝杨坚的功绩,接着批判后主杨广狂妄自大、拒谏信谗、巡幸无度、穷兵黩武等多条大罪,称他倒行逆施导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以致于“赫赫宗隋,灭为亡国”。

最后,李渊表示,自己出身世代贵族,位高权重,爵封唐国公,又是大隋的外戚,匡扶社稷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要起兵勤王,废昏立明,安定天下,报效先帝之恩。

李渊起事

既然都造反了,干嘛不直接登基称帝呢?其实,这恰恰证明了李渊的周密谨慎与老谋深算。

李渊心里明白,此时还远不是称帝的合适时机。

虽然这些年起兵反抗暴政的事件层出不穷,但各地的郡县长官大多依旧尊奉大隋正统,服从杨广的号令。如果此时称帝,就等于跟那些反贼一样,彻底站在了隋朝的对立面,成为官军围剿的对象,势必会引起他们激烈的抵抗。

相反,“匡扶社稷”表明自己尊奉大隋的忠心,不仅能避免成为靶子,还能松懈隋军的战志,更有利于争取那些帝国内部那些对杨广不满、却依旧忠于隋朝的官员的同情与投靠。

由此可见,“尊隋”远比“反隋”更灵活明智,也更切合现实需要。

七月初六,李渊将全军一分为二,自己亲率主力沿西河郡南下,另一部由通议大夫张纶统帅经略离石、龙泉、文城诸郡,保证大军右侧的安全。

到达西河郡后,李渊亲自接见民庶,开仓赈济穷困,重新审理冤案,大肆封官许愿,有时候甚至一天给上千人授了官。不出意料,宾主尽欢,一片和美。

短暂数日的逗留,让李渊迅速赢得了西河的民心。此后历下诸城,李渊也都如法炮制,收买人心。

下一站,便是霍邑郡了。

自从接到李渊起兵的消息后,西京留守小朝廷便派了骁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驻守在这里,抵抗李渊。

从大业十一年担任河东讨捕黜陟大使以来,李渊辗转于河东到马邑之间,对各地的山川地理形势了如指掌。因此,当他得知宋老生一直守着霍邑郡没有动作时,李渊断言,宋老生成不了气候。

李渊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一个叫贾胡堡的地方。

老生不能逆战贾胡,吾知无能为也。

贾胡堡位于灵石县,去霍邑五十余里,此县西北抗汾水,东拒霍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

这里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地势之险要自不必说。宋老生没有抢先一步占领这个地方,已是大大失策,看起来拿下霍邑郡指日可待。

话虽如此,但现实跟理论还是有些差距的,李渊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因为,自从驻营于贾胡堡之后,大雨就一直下个不停。一连十几天,秋雨霖霖,冷意袭人,天空乌云密布,完全就没有放晴过。道路泥泞,寸步难行,大军不得不在此逗留。恰在此时,军中粮草也告罄。李渊只好遣人间道回太原,重新运一个月的粮草,等待天晴。

在此期间,李渊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遣使南下与李密结盟。

自这一年的春季李密大破东都洛阳守军以来,山东各路反王纷纷推举他为盟主,瓦岗军声势大振。李密自称魏公,又因李氏将代隋的谶言,俨然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颇为自负。

他在写给李渊的书信中公然以周武王、汉高帝自许,还邀请李渊跟他共赴盟津之会,一起“殪商辛于牧野,执子婴于咸阳”。言下之意,就是要诛杀暴君杨广,生擒代王杨侑。

《隋唐英雄》里的李密

李渊看完他这封骄矜自大的书信后,马上命人回了一封信。

李渊表示,天下大乱,社稷崩摧,自己身为隋朝的大臣兼外戚,实在于心不忍,所以才起兵匡扶天下,拯社稷于既倒,志在尊隋,并不是来争皇位的。

接着,李渊又在信中狠狠把李密夸了一通,称他酷似汉王刘邦,又言“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一大堆的漂亮话,直把人夸得晕头转向。

夸完李密后,李渊又故意贬低自己,说自己年迈庸劣,无才无德,愿意拥戴他。最后,李渊说要去安定关中,无暇赴盟津之会,衷心希望他早应图谶,登基称帝,到时候依旧把自己封为唐国公,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李密阅览回信后,顿时心花怒放,以为自己收获了一枚重量级的大粉丝:“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

然而,李密不知道,在李渊眼中,他只是个可利用的对象,跟跑腿干活的苦力没啥两样。

李渊曾经拿着李密的书信对身边的人说:“密夸诞不达天命,适所以为吾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阨,更觅韩、彭,莫如用密。宜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永丰,阻崤函而临伊洛。东看群贼鹬蚌之势,吾然后为秦人之渔父矣。”

这才是李渊的真实意图。所谓结盟,不过是权宜之计,根本目的不过是降低李密的戒心,令他无心争夺关中,同时替自己拖住东都洛阳的守军,断绝西京长安的外援,保证大军左侧的安全。

至于那些漂亮话,多奉承人家几句又不要钱,何乐而不为呢?

不得不说,李渊完全摸清了李密的的弱点所在,头脑真是精明得令人恐惧。

这场结盟顺利而圆满,结盟的双方都认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做完这件事,李渊的心情总算好了些。但另一件事却始终如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的心里,饶是他再精明,手腕再高超,也没法解决。

入主长安,建立唐朝

3

这些日子里,望着帐外的瓢泼大雨,李渊眉头紧锁,心情就如室外的天空一般阴沉。他知道,一直羁留在此终究不是办法,迟早会引起军心大乱。

果不其然,随着粮草告罄,刘文静出使突厥又迟迟未归,军中忽然蔓延起一股流言:突厥欲与武周南入,乘虚掩袭太原。

李渊只好召集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以及麾下一干文武开会。

众人的看法十分一致,表示李密奸诈不可信,突厥人向来逐利而动,刘武周素来和突厥人勾勾搭搭,居心叵测,所有人家眷都在太原云云。言下之意,就是要李渊迅速撤军回太原。

李渊自然是不想撤军的,他望着这群曾慷慨激昂鼓动自己造反的豪杰们,心中充满了失望。遇事就退缩,指望这帮人,还能成就什么大业?

随后,李渊把目光投向了两个儿子。

所幸,李建成和李世民没有让自己的父亲失望。

他们分析,刘武周和突厥人“外虽相附,内实相猜”,突厥人若真有动作,绝不会舍近求远,绕过马邑郡袭取太原,所以刘武周和突厥人并非一条心。李密贪恋东都附近的仓米,暂时没工夫远略。

相反,如果现在班师,不仅会造成军心大乱,而且突厥人、刘武周、宋老生、屈突通还会趁机围攻上来,到时候进退维谷,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还断言: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决!

李渊当即拍板,回师之议就此被否定。

起兵之初,李建成功劳不在李世民之下

七月底,太原的粮草到了。

八月初一,这场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大雨总算停了。次日,李渊命令全军暴晒铠仗,整顿行装。又过了一日,大军正式拔营,从山间小道出发直驱霍邑郡。

正如事先所料,宋老生不足为虑,不到一天便被击败,随后被杀,霍邑郡落入李渊之手。

很快,李渊又不费吹灰之力依次拿下了临汾郡和绛郡。

九月初十,李渊亲率诸军围河东郡,分遣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勒兵各守一面。而老将屈突通则倚仗地势,婴城自守,避不出战。

随着双方相持日久,李渊想放弃河东,直接引兵渡河。军中再次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派以裴寂为代表,主张先拿下河东,不然会被屈突通偷袭,腹背受敌。另一派以李世民为代表,主张兵贵神速,大军应该迅速渡河西向,趁早拿下关中,不需理会屈突通。河东郡城易守难攻,如果在此逗留,形势瞬息万变,很难保长安不会落入他人之手。

李渊的做法是,二者兼采其长,留下一部分人马继续围困河东,自己则亲率主力渡河。

屈突通不是喜欢坚守河东城么,那就他继续守着好了。

大军渡河后,再次兵分三路。李渊驻扎长春宫,长子李建成屯守永丰仓,切断屈突通的退路,防御东都的援军,而李世民则率一部分人马往高陵道,定泾阳、云阳、武功、盩厔、鄠诸县等地,从西北面包围长安。

十月初,李渊到达灞上,与两个儿子会合,二十多万大军将大兴城团团包围。

大兴城,在历史上曾有镐京、咸阳、长安等多个名字,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都。杨坚篡位称帝后,因自己在北周的第一个爵位为大兴郡公,故而改名。

对于这座伟大的城,李渊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出生在北周统治下的长安,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少年时,他曾亲眼见证自己的姨父杨坚是如何建立隋朝的。

而现在,李渊坚信,自己很快就能成为这座伟大的城的新主人。

李渊严厉约束部队,不许祸害周边居民,秋毫无犯,接着又向城内之人申述自己尊隋匡扶之意。然而,辅佐代王杨侑留守西京的卫文升、阴世师等人也不是傻子,用闭城固守回应了李渊。

十几天后,大军开始攻城。十一月上旬,随着城门被攻破,李渊入主大兴。

拿下了京城,接下来该做什么?登基称帝?

不,现在还不时候。

于是,在进入大兴城后,李渊立即将住在东宫的代王杨侑奉迎于大兴殿,于当月十五日拥立代王为新帝,并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既取消了杨广的合法性,又方便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尽管这一年只剩下十来天了。

次年,当杨广被弑的消息传入长安,李渊接受恭帝杨侑的禅让,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618年),正式建立唐朝。

历史有时候就像一道轮回的大转盘,出奇的相似、有趣。多年前,杨坚逼迫年仅九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退位,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然而,仅仅过了三十多年,这样的戏码又重演了一次,李渊将沿着自己姨父的轨迹前行,而此时的幼帝则变成了杨坚那十多岁的曾孙杨侑。

可见,天道好轮回,且看苍天饶过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