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子,是春秋时人,还是战国时人呢?

学者们多将老子看作春秋时代的人,认为他与孔子同时,年岁略长。据司马迁所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所以又称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人。传说,老子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曾跟随商容学习天文、地理以及三代的礼乐制度。
年长后成为周朝的守藏室史,守藏史有许多珍贵典籍,他博观通览,勤学深思,奠定了其学问的基础。但是,后来周王室发生严重的内乱,老子看到周王室太过腐朽,回天乏术,就准备去周隐居。
于是,他骑上青牛,前往函谷关。守关关尹喜看到老子要归隐,请求老子一定要留下著述再走。老子拗不过关尹喜,勉强提笔著述,写成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书成之后,老子出关,便不知所踪了。《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被尊为道家祖师。
《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学术界的意见一直都不统一,有的说是春秋时作品,也有说是战国时作品。但是老子学说广泛传播,大概是在战国的后半期。1993年,湖北荆门战国中期的楚墓中出土了竹简本《老子》。据学者们考证,简本《老子》的传抄年代大概在战国中期或更早。
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它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是永恒、无限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人类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到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使用“道”解释万物的起源,反对神明创世说。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还认为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法则,认为凡事物向某一方面发展至极致时,必然要走到它的反面去。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还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无为才是治理天下的最佳政策。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指出,统治者如果坚持使用无为的法则治理天下,最终会使国家进入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中。在这个状态上,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将消失,人类的社会生活会恢复原始社会结绳记事的秩序中。在经文第八十章中,他具体描绘了这个状态: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这些思想被学术界看作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反动思想,是一种落后的、倒退的世界观。他认为所有的进步,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会招致祸乱。他说:“知慧出,有大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老子认为,权力、财富、文明、以及安逸享乐的生活方式才是天下不能得太平清静的根源。无为政治的本质就是要求统治者主动放弃对权力、财富和安逸享乐的欲望,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以此带动全体社会成员过上简单朴素的生活。只有在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中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世间的各种纷争,实现太平清静的目标。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0)

相关推荐

  • 博览千文,不如读《道德经》10句,句句人生箴言,说尽人生至理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 ...

  • 18、万物顺天按命而行就是各自的生存之道——走进《老子》

    18.万物顺天按命而行就是各自的生存之道--走进<老子>        老子在上一章论述道:只有善者才能始终安静的保持着清醒顺天行"道".在春秋时期那动乱的社会中,如何 ...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 ...

  •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1  圣贤者,各有自立自强之道. 老子<道德经>,以无为而治天下.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谈的全是入世的道理,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迂回的方式达到目的. 老子从自然万物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 ...

  • 道德经》通读 第十三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 ...

  •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先秦学者一般都将老子看作老聃.老聃,相传曾掌管周王朝的图书,孔子还曾向他问过礼.他看到周室微,便西行过函谷关.关尹见老聃将要隐去,便强行请求他著书.这便是著名<老子>五千言.老聃著书后,人 ...

  • 冷淡处世之道:深藏若虚,神龙见首不见尾

    通常看来,"深藏若虚"的处世之道,会给人造成一种深不可测之感,其中隐含着忽明忽暗的道理,可以让人随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起到"翻盘"的作用. 为人处世不能一白到底 ...

  • 行吟水浒之三十二——公孙胜之神龙见首不见尾

    公孙胜之神龙见首不见尾 在梁山好汉中,公孙胜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人物.公孙胜主动参加.策划智取生辰纲,然而在众好汉入主梁山后,却以探望母亲为由,一去不返.后来虽然勉强回来了,但是在平王庆后又坚决离开, ...

  • 洪七公为什么没有老婆?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比较出彩的人物一般都会有一段爱恨情仇,洪七公有没有?他为什么没有老婆? 北丐洪七公是金庸作品<射雕英雄传>和 <神雕侠侣>中的人物,武功登峰造极," ...

  • 《不说再见》黄柏沅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幽灵

    <不说再见>是由殷飞执导,任嘉伦.张钧甯领衔主演的都市缉毒剧. 在最新的剧情中,新上线的黄柏沅,是铁观音介绍给欧可欣的相亲对象,目前的身份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专业是生物制药,刚从国 ...

  • 神龙见首不见尾,AirPower或成为“PPT产品”

    上周四凌晨,苹果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迄今为止最强大的iPhone XS系列和iPhone XR,共计三款iPhone,以及全新的Apple Watch 4.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本次发布会中另一个备 ...

  • 古代最神秘的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教出的学生都是旷世奇才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爆史君在这里先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说到老师,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人便是孔子,他打破了东周之前"学在官府"的惯例,开了私人讲学之风.名下三千弟子,共出了七十二贤 ...

  • 玛雅文明——神龙见首不见尾

    许多年来,在中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王子.有一天,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告诉他,在密林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城堡.城堡里的人们都受到了女巫咒语的盅惑,正等待着他前去解救. 第二 ...

  • 神龙见首不见尾,有一种神出鬼没,彻底暴露薛宝钗浮躁的内心

    薛宝钗的诗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历来都被推崇,但是它的意义却似乎是贬义.薛宝钗沉吟此句,应当是暗示出了她明显的处世韬略与心理倾向. 薛宝钗的淡,仅仅只是她妆容的淡,只是她生活上的故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