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老子讲“不争”的道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大国学讲堂王蒙讲老子魅力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讲,这一章表达了老子统治人民的权术。为了统治人民,要在言辞方面表示说谦虚;为了居前,先要居后。用“不争”作为手段,以取得要争取达到的目的。
高亨先生说,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他指出:统治者发号施令,必须尊重人民的意见;推行政事,必须尊重人民的利益。他运用辩证观点,说明这两个论点。江海处于百谷之下,才能成为百谷之王;统治者把自己的意见摆在人民意见之下,他的地位才能在人民之上;把自己的利益摆在人民之后,他的地位才能在人民之前;不和天下人争夺权力,天下人才不能和他争夺权力。老子称他想像的统治者为圣人,当是上古原始社会的氏族长或部族长。

02【个人体会】

无为的概念是老子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如果大家要问,无为概念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却不是一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
无,是没有,或不的意思。无为也就是没有作为。这个理解一直占据着多数学者的意识,虽然有时他们并不愿意承认。比如,“我无为而民自化”,学者们多直译为我无所作为,人民感化。统治者什么也不去做,就能将天下治理好,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道理。学者也深知这一困难,所以总试图修正这个解释。比如,将无为定义为遵循规律而不妄为等等。
无为,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词汇。可是,很多学者却仅将看作词汇。因为概念是需要下定义来规范其意义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某一概念的内涵,需要了解其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却总是试图从“无为”这两文字的字面意义来寻找它的定义。误解的根源其实就在这里。
无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它的定义只能由他来下。所以,我们若要了解无为概念的内涵,首先要找到老子为无为概念所下过的定义,而不是从“无为”这两个文字的字面意义中去寻找。
老子有没有为无为概念下过定义呢?老子还的确为无为概念下过了定义。在老子经文的论述中,道是无为的,水是无为的,圣人是无为的。
老子如何论述道无为?大道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
老子如何论述水无为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水利万物而不争,功而万物而甘居万物之下,所以水之品德最与道之玄德接近。
老子如何论述圣人的无为呢?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七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通过这些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所讲无为,根本就是不是什么也不去做。而是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无为不仅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必有所为,对于社会,对于万物有功劳、有贡献。有所为而不恃,不功劳而不居,才是无为概念的真实含义。所以,无为是指无私奉献,功而不争,利而不害。
水滋养万物,对于万物的功劳最大,可是它并不因为自己对于万物有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流向最低处,甘居于万物不耻居之处。水的这一品德最与道之品德接近。道的品德老子称为“玄德”,也即宇宙间的最高道德。玄德的内容即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江海是天下众溪流河谷之王,是因为它们不与众溪谷争高位,它愈是下流,愈是能汇合天下众溪谷之流,而成为百谷之王。如果江海竞争上流,就无法成为百谷之王了。所以,效法玄德就是效法无为,而法无为就是指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绝不是无所作为之义。
我无为而民自化,不是说圣人什么杝不用做,天下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太平清静的状态了,而是说圣人治理天下,但由奉献而不求索取,生养万民而不争居万民之上,称孤道寡,为王为主;功劳于万物,却不争。不做君王,不聚敛财货,不过安逸奢侈的生活,就能使天下得太平清静了。老子的八十一章的经文,就是为了阐明这个道理。
什么也不需要去做,顺其自然,不加干预,就能将天下治理好,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

03【试译】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众溪谷之王者,是由于江海总是居于天下众溪谷之下。正因为它的善下,所以才得以成为百谷之王。所以,统治者若想位居万民之上,就一定要在言论中表示谦下;若想位居万民之前,就必须要将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后。只有这样,统治者虽高居万民之上,但老百姓却并不感到有重压(即受剥削,受压迫)。只有这样,统治者虽居万民之前,而老百姓却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妨害,天下百姓都乐于拥戴他而不厌烦,正是由于他能做到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译注》 高亨 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