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先养血!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关于荨麻疹的治疗心得。
记得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接待过一个人。啥毛病呢?就是荨麻疹。
她这个荨麻疹,很有意思,就是遇到冷风刺激,或者冷水刺激,容易犯病。一旦发病,就起风团。风团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往往偏白,患者会觉得痒。
这个人啊,冬天的时候反倒好办一些。因为她穿得多,屋里也暖和。啥时候犯病呢?就是刚开春、冷热不均的时候。这个时候,她一不留神,受到一点冷刺激,就容易犯病。
这情况多少年了?大概三年之久。
当时我看,此人脉象濡滑,舌苔薄白。心里有数了。
我知道这个肯定是营卫不和,风寒外袭啊。
啥意思?就是说,这个人调卫气太弱了,容易感受寒邪。寒邪侵入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这就出现了荨麻疹。
于是,我立刻用到了五味药,就是桂枝、白芍、大枣、甘草、生姜。这个是桂枝汤,专门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其中的桂枝能辛温散寒,白芍养营阴,固摄卫气行于肌表。生姜大枣固护脾胃,让营血和卫气化生有源。甘草配合桂枝,温通阳气,还配合白芍,化生营血。
我以为,这么一弄,肯定行。
结果呢,出乎我的预料,患者的改善不大,只能说略见小效。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只好回头问我老师。
我老师在听我说完患者情况,又仔细分析了我的治疗思路之后,自言自语地说:“是不是该养血呢”?
接着,他站起来,从书柜里找到一本医案集子。刷刷几下,翻阅到了中医大家顾伯康先生,治疗荨麻疹的医案。
他指点给我看,并说:“这不,和你一模一样的”。
我赶紧拿过来看,发现这果然是顾伯康治疗寒型荨麻疹的案例。患者的情况,也是遇寒则发病,见不得冷水、冷气。顾师用到的,也是桂枝汤加减。但是,他多了几味药,就是鸡血藤、丹参、羌活、小胡麻。
原方是:桂枝、羌活各一钱半,丹参、鸡血藤各三钱,炒白芍二钱,小胡麻四钱,姜皮、炙甘草各一钱,红枣5枚。
很显然,这方子里,比桂枝汤多了养血之品。丹参、鸡血藤、胡麻,这都是养精血的。羌活,则加重了辛温散寒之性。
为什么要养血呢?还是我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营卫二气,都藏在血里。你不把血送到皮肤那里,能行吗?
我一听,确实如此啊。我的本意,就是要调和肌肤营卫。但如果这个患者血虚,血不养肌肤,那还拿什么调和营卫啊?这就好比一个演员,失去了舞台一样。营阴和卫气,都得通过血液,来到肌肤腠理啊。
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顾师的医案里,把生姜,换成了姜皮。我仔细翻阅,发现顾师的很多以桂枝汤治疗皮肤病的医案里,都把生姜改成了姜皮。
姜皮这个药,我们知道,它是利水消肿的。它和传统意义上的,可以辛温散寒解表的生姜不一样。姜皮放在这里,什么用意呢?后来,我老师和我讨论,现代研究认为,荨麻疹,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水肿型的团块。既然是皮肤的水肿,那就用姜皮来利水消肿。另外,姜皮虽然善于利水,但是毕竟有一点辛散之性,而且可以直接引药性入人的肌肤,从而更直接地发挥散表邪的作用。这可能是顾师喜欢用姜皮的原因吧。
我一听,恍然大悟。
后来,我赶紧为之前那位患者,用上了顾师的配伍思路。后来结果证实,确实有效,比单纯的用桂枝汤,强多了。而且,从那以后,该患经过随访,表示未曾复发。病情似乎就此“去根”了。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往事了。尽管如此,我至今想来,依然是记忆犹新,恍如昨日,心里头还是有些激动。
从这个经历中,我确实学习到了一些东西。我把它分享给你,希望你也从中获益。
其实,用桂枝汤治疗荨麻疹,这个在中医里头不算什么特殊办法,很多人都会,都知道。但是,在桂枝汤的里头,注重养血活血,这个窍门倒不是人人掌握。至少曾经的我就没这个概念。至于说改生姜为姜皮,更是我早年未曾听说过的。所以我讲,上头这段故事,还是有东西,值得借鉴的。
当然了,我不能说,任何一个荨麻疹患者,用上头的思路都可以。须知,这只是针对部分寒性荨麻疹的患者,证属阴血虚少,营卫不和。这类人,经过仔细辨证,可以参考。不是这类人,就不能用。尤其是脉象细数、滑数,舌苔薄黄、黄腻者,用这方法是不对的。所以说,对上述经验,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进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