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年,自然的力量塑造了潮州!






地质的力量



800米宽的韩江在此被迅速收束至100米,与急水山相夹形成急水门,在急水门的庇佑下,人们在此建急水村,设急水渡口。

急水山是潮汕平原上平行分布的3列44座岛丘之一,他们组合在一起,对河流分叉、平原沉积、咸淡水分界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其虽小且远,也应划入生态安全格局。

岛丘链示意


水的力量
沃野千里,一府九县


韩江流域示意

河流分叉示意
除此之外,河流在弯曲薄弱处的溃堤使平原进一步堆高。洪水褪去留下沙土,重而贫瘠的砂石首先在近处沉降形成决口平原,是建造城市的首选地;轻而肥沃的黏土则飘得更远,形成洪泛平原、沼泽平原,是高质量耕地的集中区域。


平原拓展示意


清代潮州府舆图


左右汊河流比对示意
无法跨越堤坝的泥沙抬高河床,导致洪水愈发频繁。韩江历史上每5-6年发生一次洪水,现在平均每1.17年就发生一次(“洪水”指超过潮安站13.5米防洪警戒水位)

协调水沙过程“变动”与人居空间“稳定”矛盾的关键一点是“连通”。包括上游水源涵养区与下游河口湿地的纵向连通,左右岸河湖、洪泛空间的横向联通,以及与地下水补给区等的垂直连通。


水安全格局

风的力量
衔沙填海,红头船运
平行于海岸的风将泥沙横向吹成沙嘴,沙嘴逐渐合拢形成潟湖,潟湖逐渐淤平,完成一次造陆。经过循环往复的淤积、拦截、填平,风沙最终塑造出了约600平方公里的海积平原。

同时,沙还被向岸风垂直吹入内陆,遇第三岛丘链阻挡,堆积出长达四十公里的沙陇,承载了潮汕平原上除潮州城区外,汕头至饶平的又一城镇密集带。

保卫海积平原的前沿阵地是双层沙丘,它由风的大小、沙的粗细、植物高低相互作用、平衡、演进而来。它是稳定沙土、保育淡水、平衡盐碱的重要屏障。

滨海沙丘行程示意
(改绘自《Design with Nature》)

生物的力量
天地不仁,万物刍狗
没有某个物种更为无私或珍贵,大家都在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努力得生存着,通过亿万年进化磨合出复杂而稳定的网络。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维护时间做功形成的稳定关系。
生态网络如此复杂,以至难以考虑她的所有方面。保护当地的代表物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切入点。
鳗鲡,俗称鳗鱼,无论是餐桌上的、还是自然保护区里的,她的幼苗皆从地球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洄游而来,韩江是其爱光顾的地方。鱼类的洄游如同大自然的血液,将潮汕平原与全球化学循环链接起来,提升本地网络的开放度。同时,爱吃肉的鳗鲡对韩江的种群平衡、底泥清洁也起着重要作用。

候鸟迁徙是除鱼类洄游外的又一地球化学循环途径。潮汕平原位于全球九大候鸟迁徙线上,潮州柘林湾的西澳岛设有环嘴白鹭自然保护区。我们依据白鹭习性,利用高程、土地覆被、水系等因子模拟白鹭栖息地和迁徙路径,代表鸟类保育关键格局。在保育鸟类的同时也提升了山林、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间的连通度。




[1] 陈朝辉,蔡人群,许自策.潮汕平原经济[M].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本片航拍素材由长光里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