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歙县农村的全面禁止燃烧秸秆谈起
从歙县农村的全面禁止燃烧秸秆谈起
司马狂/文
今年的歙县各个乡村,到处充斥着禁止燃烧秸秆的横幅,甚至还有乡镇的工作人员,上门耐心细致的劝导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不要焚烧秸秆。更有甚者,歙县某乡镇的横幅直接打出“焚烧秸秆违法”这样的标语来。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强势行政干预之下,笔者返乡期间,依旧见到浓烟滚滚,乡人对横幅的内容视若无睹,依旧一把火将秸秆烧个干净。
(本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里先科普一下秸秆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也是在这次横幅上看到这个词语之后查了资料才知道的。秸秆者,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在收获之后的剩余部分。当下充斥在歙县乡村的横幅,其实更多的指向就是我们收割完油菜之后剩下的菜籽萁,政府是不允许乡民随意在田间地头肆意焚烧这菜籽萁。
(本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政府之所以禁止农民焚烧秸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其中的目的,既是为了环境保护,也有近些年来,歙县乡间的柴山没人砍柴,焚烧秸秆容易引发山火的担忧。所以,我先表明我的态度,对于禁止焚烧秸秆这件事情,我持强烈支持的态度。然而,为什么这么一件有利于众人的事情,却在乡下(特地注明下,我就是乡下人,用乡下这个词汇不带任何贬义色彩,不喜勿喷)始终不能推广开来呢?
(本图来源冯学民老师)
让我们把视线往二十前的歙县乡间去看看,那时候乡人们种的油菜收割之后,菜籽萁还真不是一把火烧掉的。这菜籽萁要整捆整捆的扎好,挑回家来,用来做蚕茧上摘(这个上摘也是土话,就是蚕宝宝要做茧的那个过程)的茧山的。蚕茧收完之后,菜籽萁可以留在家里引火,亦可以扔在猪栏里面,给猪做窝用,最后演变成农家肥,多好的东西呀!
(本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么后面为什么会将这么好的东西直接付之一炬的呢?我印象中,是因为后来蚕茧上山开始有那种一格一格的工具,似乎叫做格子山。既可以重复利用,不需要每年辛苦的从山上挑菜籽萁回家来,还方便整洁,每条蚕宝宝各自有一个小孔,好摘也好看。加之农村很多人都进城务工,家里的土灶也逐渐被煤气灶之类取代。而饲养的猪也开始更多的直接购买饲料来喂养,以至于农人们再也不将菜籽萁挑回家来,每年一到菜籽收割的季节,山上的火堆是一个接一个。
(本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搞清楚了当下农民焚烧菜籽萁的来龙去脉,我们来尝试着看看禁止焚烧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政府严厉打击焚烧秸秆,在乡村其实其可行性并不是很强,我们的乡镇虽然公务员配比是比较高的,但零散的自然村散落,监管力度本身就不够,更何况现在是行政村制度,这些个自然村就更没人管。政府横幅上打出的“焚烧秸秆违法”其本身的描述就存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四十一条明文规定,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而五十七条中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处罚是由县级以上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情节严重的方能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如果地方政府以焚烧秸秆为由实行罚款和拘留等行为,本身就有待商榷,这震慑力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甚至于,横幅上的秸秆两个字,又有多少老百姓知道含义?
(本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