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有个村子的人姓“淩”,不是“凌”,是三点水的“淩”!

在徽州,有个村子的人姓“淩”,不是“凌”,是三点水的“淩”!

司马狂/文

“淩”这个姓氏,在解放后,作为通假字直接被“凌”字取代了。然而,在古老的徽州府休宁县,有个名叫晒袍坦的小村落,乡人聚族而居,整个村子都是“淩”姓后裔。

说起晒袍坦得先从村子的名称讲起,这里位于休宁县的溪头镇,隐逸在丛山之中,宛若世外桃源。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途经此地,突遇大雨侵袭,这阵雨来的快去的也快,雨过天晴之后,乾隆晾晒袍子的时候,露出里面的“龙袍”,由此村子得名“晒袍坦”。“坦”是徽州方言读音,意思是山坳间平坦之处。

那么说,这个传说到底是真是假呢?历史久远还真不好说,但休宁一直流传着关于乾隆的故事,包括休宁特产五城茶干也与乾隆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许乾隆当时真的来过这里也未可知。另外一个关于乾隆有可能到过晒袍坦的原因是因为村子里的一个人,这个人名叫淩如焕。淩如焕是康熙年间中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担任过湖北学政。乾隆甫一登基,就任命淩如焕为兵部右侍郎,后又擢升为兵部左侍郎。乾隆六年,淩如焕因其叔父病重,请假回家。一年后其叔父病亡,乾隆还赏赐重金厚葬其叔父,由此可见乾隆对淩如焕的重视程度,所以说乾隆下江南时候顺路去晒袍坦还是有可能的。

据村子里的老人讲,他们家族其实本姓凌,是因为淩如焕的功劳太大,乾隆赏赐的金银都被其婉言谢绝,无奈之下,乾隆灵机一动,决定赏赐淩如焕凌姓加一点,变成了淩!乾隆对淩如焕的重视,从现今依旧保存完好的淩如焕叔父淩右文的坟墓豪华程度就能彰显。淩右文本身一个普通的徽州商人,少年失孤的淩如焕就是淩右文抚养长大的,因了淩如焕的缘故,这淩右文的坟墓占地有200多平方,三层拜台,高有十几米,更牛的是坟墓正对的山上,人工造的树林,形成一条龙的形状。

(注意看那山上的龙形树林,现场看到更逼真!)

晒袍坦的淩氏是北宋年间迁徙至此,本就是耕读世家,在淩如焕出仕之前,晒袍坦的淩家还有一位名人,此人名叫淩唐佐。唐佐公在赵构即位后,被任命为南京(不是江苏的南京,是河南商丘)留守知府,宋高宗南撤,金兵大举南侵。南京城破,淩唐佐被俘虏后假意投降,继续留任南京知府,后淩唐佐秘密搜集金军的军事情报送往南宋,事情败露后,受尽折磨之后而死!后宋高宗诏赠淩唐佐徽猷阁侍制,并御赐白玉碑。淩唐佐死后,晒袍坦他的族人建衣冠冢纪念他,历经动乱,淩唐佐衣冠冢的墓碑已经毁坏,但香火始终不曾断过。

丛山之中一个小小的村落竟然连出两位大员,且忠孝两全,这对于徽州人来说,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历史的硝烟中,已经有多少徽州人早已经忘却了他们?哦,对了,忘记说了,晒袍坦的村口原本有个石碑,上面有“鱼乐国”三个字,这是明代著名的大画家董其昌莅临此处时候手书的真迹,现在保存在休宁县博物馆。

这晒袍坦不仅人才辈出,其自然环境也是极好的,溪水潺潺,山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极佳,古时候在悬崖之上就常有野生铁皮石斛生长。现今我的好友在此处建有仿野生的铁皮石斛基地,各位得空来晒袍坦游玩的同时,亦可以参观一下他的铁皮石斛基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