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以为词——赏辛弃疾《木兰花慢》
李晓东,男,1974年7月生,山西武乡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新时期文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湘江文艺》《湖南文学》《山西文学》《黄河》《山花》《芒种》《美文》《飞天》等刊物发表散文多篇,并入藏年度选本。亦有理论文章和辞赋作品见于报章。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科学以为词
李晓东
稼轩之志,并非始终投射于挥师北伐、收复失地上,偶然也思接万里、与月对话。“天问体”并非简单向天发问,更本质的,在于上接屈原对于天地日月星辰变化的深刻思索。
屈原的《天问》问天而去人,全在宇宙天地,语涉日月星辰、山川地理、创世传说,将之归入最古老的“科学诗”,或曰“科幻诗”亦不为过。
稼轩承继前贤,以词送月,开篇即回答屈原之问:“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虽用疑问语气,其实在思考“所行几里”“死则又育”的问题。
从战国到南宋,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北宋以四座大型浑天仪、九套历法、七次大观星的成绩登上中国天文学的高峰。改进的浑天仪添加了赤道环,可以在太阳落山后,利用赤道环推算太阳的位置。由此可知,太阳、月球在天空中运行,而非落于山后或海底。北宋以降,这一点已是知识界共识。“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并非辛弃疾个人推测,而有大量科学观测为依据。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表面是疑问,其实是设问,实际上否定了把月球视作“飞镜”及月上有嫦娥的传说。但同时,作者也在深刻思索,为何月悬于空、东升西落,既不落下、也不飞走,月月圆缺、年年如斯?“谁系”是在问根本上的力量和原因何在呢?
下阙,作者对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反驳得更加畅快淋漓。直接说“谓经海底问无由”,纯粹是无稽之谈。接着,开始用略带幽默的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步步揭开月亮上有广寒宫、住着金蟾玉兔等传说的不合逻辑。月落海底,巨大的鲸鱼不会把广寒宫撞得粉碎吗?用“虾蟆”——而非“金蟾”,一词之别,说明词人对传说的不屑,它当然会游泳,但玉兔怎么也没淹死呢?幽默至此,已有些讽刺意味了。揭开表面的美丽,露出本质的荒唐。由此反证出月宫传说的虚假。
最后三句,两个“云何”,旨在告诉读者,月之圆缺朔望,乃天体运行之结果,和其他因素都无关。辛弃疾无事不可入词,取材广阔。“可怜今夕月”思通天外,科学知识和思辨通贯全篇,可谓典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