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理想“最无锡”,不妨试试这条路
◎庐外/撰稿
惠山古老,不在乎你我这一瞬光阴,惠山不老,陪伴邑人一代又一代,代代都记得这个与史同在的惠山。
——于2017年农历上巳节
一个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惠山,
它基于自然、化为人间,
它是生活着的,亮堂堂的。
无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1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顾恺之、倪云林、顾宪成、薛福成、钱穆、钱钟书等历史名人和文化巨匠的家乡。
但长期以来,我市在历史文化品牌塑造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清,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导致在文化旅游领域的显示度、影响力与城市底蕴不相匹配。
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议以惠山古镇的保护开发为支点,进一步树立文化品牌、弘扬文化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力,真正彰显惠山的文化特征,打造“最无锡”的历史文化标识。
惠山古镇文物古迹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惠山古镇申遗和建设工作,加快园林景区、历史街区、文商旅社区建设步伐,围绕“二泉”文化品牌,进一步挖掘惠山文化底蕴,彰显惠山人文魅力,做了不少工作。
如举办首届惠山茶会、“二泉映月”民俗文化旅游节,举行中国名园——无锡寄畅园建园490周年纪念活动和纪念明代文徵明《惠山茶会图》问世500周年系列活动,制作《记住乡愁惠山老街》《惠山祠堂群》等纪录片,央视《走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城市之间》《大街小巷》《传奇中国节》等栏目都从不同角度作了专题报道,较好地彰显了惠山文化形象,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但不必回避,一段时期以来,言及惠山古镇必与祠堂关联,甚至把祠堂当作惠山历史文化的主脉。
惠山的祠堂历史当然也是久远的。汉代建祠祀春申君,南朝萧齐时敕建华孝子祠祀华宝。家祠与修谱紧密相关,北宋以后才慢慢有民间修,明嘉靖推恩才允许民间奉祀始祖。
此后近五百年,民间建祠堂之风兴起。祠堂与祠堂文化是惠山乃至无锡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与载体,但全面客观地衡量,祠堂并非是惠山建筑的主体,也非文化的主流。
不可否认,惠山保存了众多祠堂遗存,但惠山并非只有祠堂。
惠山之祠多附设于园林,或依园设祠,或因祠构园,园林还是惠山建筑的主体与精华。当然,在封建统治的淫威下,忠孝节义是最好的保护伞,连寄畅园最终也不得不以改祠为名而委屈保全。这是另话。
况且,惠山的祠堂群也不是同一天建成、一直是那样的,所谓原貌、所谓盛时,不过是一种静态机械的泥古。
遍地祠堂,一味复古,甚至生造假古董,其结果是掐断文脉,扼杀生机。
每一个时期的惠山,都有其历史演变的客观样貌,惠山不是只有祠堂,也不能只有祠堂,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不需要粉饰,更不能抹灭。
整饬,应当是种修理,而不是重造,更不能生造。
1955年考古发掘,锡山东南麓“施墩遗址”为距今4000多年至3500多年前大型先民聚居村落。
2010年秋,该址及周围又发现了红烧土、纺轮、玉钺、水井、古河道、稻田等距今7000多年至4000多年漫长岁月间丰富的文物堆集。
这些可说是惠山史前文化的先声。
惠山多民居,自古皆然。惠山多园林,世人共知。
而惠山地区的园林开发,滥觞于南朝刘宋永初年间(公元420—422年)司徒右长史湛挺于惠山东南麓建别墅园林“历山草堂”。
景平元年(423年),湛挺将林墅舍与佛徒,辟作“华山精舍”,这就是惠山寺的前身,也拉开了惠山园林开发的漫长的1600年的历史。
第一件,令惠山声名大振的是二泉。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70年代),县令敬澄疏浚开凿惠山石泉,后传为“天下第二泉”,闻名至今。会昌年间(公元840年代)始建泉亭,宋代以降,二泉庭院屡有增建。而李绅、苏轼、宋徽宗、赵孟頫、普真和尚、文徴明、王澍、康熙、乾隆、阿炳等不胜枚举的名人雅事,遂丰富为惠山独特的泉文化、茶文化。
第二件,叫惠山名动天下是寄畅园。历代无锡士绅都有在惠山修筑园林的传统,至明清尤盛。
其中富有盛名的,如存留金莲桥的李纲家庙;如已湮灭无寻的南宋尤袤的藏书楼;如元代寺僧构筑的竹炉山房;如明万历年间构筑的愚公谷,历时十载,得景六十,冠绝吴中,现有遗迹;如始于明成化年间、几度兴衰的碧山吟社;如正德年间邵宝主持、后屡有兴建的二泉书院,等等。
而元代为惠山寺僧舍,明正德、嘉靖年间以此为园基修筑凤谷行窝,其后五百年赓续不绝的旷世名园寄畅园,引流二泉水,景借锡惠山,几经涅槃,无数雕琢,宛若天作,如明珠般在惠山图卷上熠熠生辉。
这些寺庙园林、别墅园林、书院园林,积淀下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尊重自然、融入山水、隐逸潇洒的人文传统。归根结底是“天人合一、乐山乐水”的山水文化,而不是什么神鬼崇拜。
可见,惠山最早的开发与人文传承与祠堂没有多大关系,惠山深厚的文化遗存与文化个性也不应归结为祠堂一尊。
1600多年来,惠山逐渐成为多元文化积淀的所在,其中以真山真水造就的山水园林文化为核,延伸出泉茶文化、宗教文化、祠堂文化、街坊文化等物质形态和泥塑艺术、造园艺术、金石碑刻艺术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生产力发展,惠山人口密集、市面热闹,又逐渐发展出市井民俗文化,如惠山庙会等,更为平头百姓所喜闻乐见、长期传承。通过惠山浜,惠山文化又与无锡运河文化相连、相通。
就祠堂文化而言,也有方家指出,惠山的祠堂形制多非完全意义上的祠堂建筑,很多融合了无锡特有的造园理念,巧妙借景,与锡惠山融为一体,比传统祠堂又多了几分灵动。一定意义上讲,用“祠园文化”称之更为妥贴。
总而言之,惠山的脉是山水林泉,惠山的魂是乐山乐水、归于自然,惠山安放着历代无锡人的人生寄托与人间理想。
惠山古镇,是无锡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最系统的地区,传承绵延不断,底蕴积淀厚重。
锡山、惠山是无锡的根脉,惠山古镇的历史就是无锡发展史的缩影与代表。
惠山古镇,传承着最地道的无锡历史文化,也完全应该成为“最无锡”的历史文化标识。
惠山古镇开发建设应坚持正本清源,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待文化遗存,全面审视,全面梳理,全面提升,着力塑造最富无锡文化特征的文旅融合品牌。
一是主动研究发掘。组织专门力量,培养专业队伍,深度发掘文献资料、文物建筑、古树名木,全面、深入、长期地梳理、研究惠山历史和文化,完善其内涵,总结提炼其特征、特色,把故事说准、说全、说生动。
二是加大传播力度。活化运用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载体形式,结合时代背景,鼓励文艺创作,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现代传媒渠道切实做好古镇文化传播和宣传工作,传递“惠山声音”,推介景区特有的人文、山水和园林文化,让更多公众认知惠山古镇的文化价值,使更多人特别是本地人、年轻人知晓惠山、留意惠山、钟情惠山。
比如,结合研学旅游,可考虑开展惠山泥人、精微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场制作体验活动,在参与中体会文化和历史。
三是完善形象开发。在惠山保护开发中,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设计中,应拓宽思路,破除框框,减少祠堂“主角”色彩,凸现泉、浜、寺、园、俗等多元文化形象,增添惠山人间烟火气。
大力做好山水文章,以锡惠两山、九龙十三泉、寺塘泾以及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等名胜古迹为重点,突出水乡古镇江南韵味,打造精致园林文化旅游产品。
深度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嵌入园林、文物、花事、民俗等元素,创新产品形式、增加产品特色,力求群众喜闻乐见。
积极利用锡剧、二胡等地域特色文化,凸显文化形象,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活动,巧妙将高质量的地域文化演出与江南园林实景情景交融,提升文旅产品品质。
四是做好连接文章。惠山文化既有其独特性,但也不是孤立的。应把惠山文化形象的塑造与行销放在无锡文化的大框架里,特别是应加强与运河文化的共谋划、共推广。
着力恢复水系,打通寺塘泾、烧香浜与大运河的联系脉络,统筹安排区域开发,突出“二泉”文化主题,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提升整体文化形象,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局中推举起一颗最闪亮的明珠——惠山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