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是抱道之人,皆知非寻常之人,皆知要体认此理,美是到了美处,为美,是到了极美处,到尽头田地,若知静而知美,不知静而不知美,既不知静而安得知美?既不知美,而恶从此斯生已。善之为善,是善能达道者,方能知善,那不达道者,安得能知善?既不知善,那不善从此斯生已。善美是知其微,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到了知微底虚静处,再加潜修,恶与不善,俱化于为美,为善就知极美之妙、极善之妙,美不知斯恶,善亦不知斯不善,到了美而知其极美,到了善而知其极善,如此抱道,故知其“有无相生”是阴阳反复之理,一定而不可移,人禀无中生有而求,亦抱至道,从有中而反无,方知尽善尽美。美善不知,是有无相克,尽其善,尽其美,故有无相生。吁嗟乎!大道之难,钢坚石固,成之亦易,难也得到,易也得到,同到彼岸,岂不相成?大道无二,岂不相形?有何长短?正人行邪,邪亦入正;邪人行正,正亦入邪。何患长短?傍正底路,高下相倾,是水往下,高也到此,下也到此,没有有二底法门。音声相和,是抱道者,彼唱此和,此唱彼和,言其心意相和,同怀至道,前后相随而不离也。如此怀道底圣人,方以无为而处事,心领神会,而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我规矩之中,万物生于无为,又何尝有中生万物?春到动植自生,不假作为,就如人到静,种子自现,又何尝有作为?自生而不知其生,故生而不有,此有名无质之秘物,方能自知其美而争美,自知其善而争善。若为方知其有美有善,既性中为到有万物时,而不可恃其有,有了方得,得后才成,成其一,而无所以居之,是混其体,而无其质;既无其质,就无所以可居;既无可居,夫惟弗居,一得永得,是以不去,此养自己元神,而居无为之境,生于不有之时,方能知其尽善尽美,故有无相生,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之景象,是以圣人方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此,无为不言,万物方能现象,不离混一之“中”,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此弗居,是人才养得吾身而弗去,使天下养身者,不得外于此。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天下以形名言美恶,其所谓美且善者,岂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声音、前后之相生相夺,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为长,而有长於我者临之,斯则短矣。方且自以为前,而有前於我者先之,斯则后矣。苟从其所美而信之,则失之远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当事而为,无为之之心;当教而言,无言之之意。夫是以出於长短之度,离於先后之数,非美非恶,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万物为我作,而我无所辞。我生之为之,而未尝有,未尝恃。至於成功,亦未尝以自居也。此则无为不言之报,其为美且善也,岂复有恶与不善继之哉。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居於贫贱而无贫贱之忧,居於富贵而无富贵之累,此所谓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从去哉,此则居之至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注】此释前章可名非常名,以明世人居有为之迹,虚名不足尚。圣人处无为之道以御世,功不朽而真名常存之意也。意谓天下事物之理,若以大道而观,本无美与不美,善与不善之迹。良由人不知道,而起分别取舍好尚之心,故有美恶之名耳。然天下之人,但知适己意者为美。殊不知在我以为美,自彼观之,则又为不美矣。譬如西施颦美,东施爱而效之,其丑益甚。此所谓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也。又如比干,天下皆知为贤善也,纣执而杀之。后世效之以为忠,杀身而不悔。此所谓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此皆尚名之过也。是则善恶之名,因对待而有。故名则有无相生,事则难易相成,物则长短相形,位则高下相倾,言则音声相和,行则前后相随,此乃必然之势。譬如世人以尺为长,以寸为短。假若积寸多于尺,则又名寸为长,而尺为短矣。凡物皆然,斯皆有为之迹耳。凡可名者,皆可去。此所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以圣人知虚名之不足尚,故处无为之道以应事。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以化民。如天地以无心而生物,即万物皆往资焉,不以物多而故辞。虽生成万物,而不以万物为己有。虽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时推移,虽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圣人处无为之道,亦由是也。盖万物作焉已下,皆是说天地之德,以比圣人之德。文意双关,庄子释此意极多。

(0)

相关推荐

  • 再读《道德经》之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认识的形成及如何利用认识的形成机制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认识的形成及如何利用认识的形成机制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 道德经 | 第二章: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道德经 | 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

  • 《老子》译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②.故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之相倾⑤,音声相和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⑧,生而不 ...

  • 认真学习,因为: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 第二章 [原文]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

  • 善恶美丑人心自知

    作者/怡情而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天下皆知章第二

    道经·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苏辙:天下以形名言美恶,其所谓美且善者,岂信美且善哉 ...

  • 《道德经正解》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联曰] 行教不言为一事: 功成弗居自然得. [古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 ...

  • 马氏道德经正义: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

  • 《道德经》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美斯恶已 怎么解读?

    <道德经>第二章的全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天下皆知第二

    [原文]道德经注(徐大椿  撰)   天下皆知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知有美与善,必有不美不善者,相形而见,皆非至治之世也.下文乃申明其说]   [释义]如果以人道 ...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不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 天下皆知齐白石 齐璜之语谁人识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