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餐与精神粮食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刚需中的刚需。而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也有一部分刚需。

既然都是刚需,那么他们一定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最基本的就是生存需求,因而食物就是刚需之一。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后,人们进而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同样在精神生活里也有刚需的部分。

比如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对于社交归属的需求,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越是高层次的需求,对于精神粮食的需求越多。可见精神粮食也像我们的盘中餐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粮食来自哪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日三餐来自土地和耕耘,土地越肥沃,耕耘越勤奋,收获就越充实,盘中餐也就越丰富。而精神粮食来自于认知,认知就是产出精神粮食的土地。相对应地,经历越丰富,认知越接近真相,精神粮食也会越有营养,内心生活也就会越平衡。

两者都可能消化不良。

人体具有周期性,一日三餐为我们提供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同样,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不断地补充精神粮食。

两者都会过量。

食物不是越多越好,同样精神粮食也不是越多越好。

暴饮暴食,或者吃饭不规律都有可能危害身体。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卫生,或者长期偏食,也有可能造成各种疾病。

同样,在不适当的时候经历一些不适当的事情,就有可能扭曲认知,长期停滞于某种嗜好,也有可能造成认知偏差,土地退化,所生产出来的精神粮食的养分也会随之减少。

两者都需要平衡。

食物不在多,在于适当的时候摄入适当的种类,营养均衡,才能维持身体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同样,精神粮食不在多而在于精。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地产出高质量精神粮食的认知,一定是接近事物真相的认知。这种认知一方面来自于恰当的时机经历恰当的事,另一方面来自于勤奋的学习。

盘中餐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粮食都在内心世界中运行,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两者形态不同。

一个是实物,一个是虚拟的存在。

两者的衡量标准不同。

盘中餐可以用重量衡量,再进一步可以分析其中的营养成分多少。而精神粮食没有度量单位,只有定性的描述,比如够多了,还不足等等。

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

盘中餐满足口腹之需,而精神粮食满足内心需求。因此,对于粮食越丰富越好,而对于精神粮食却是越单纯越好。丰富的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单纯的精神粮食更利于内心平衡。

盘中餐通过自己的努力由别人提供,而精神粮食完全靠自己,努力学习和思考,提高认知水平,就能够自给自足地产生高质量的精神粮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