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药丸”快来了么,北大的一项技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据报道,北大一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实验大鼠的脑中实现了对特定记忆的精准删除。
看起来,我们离人类操控意识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工具,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必然带来危害的可能,而好坏还会随着事物的进展互相转换,人类怎样取舍,趋利避害,控制科技研究方向,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实现精准删除记忆的前提是对记忆的生物学定位,然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精准删除,能够实现对这一过程的精准控制,说明对于记忆的生物学识别和基因编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记忆的精准删除记忆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为生理、病理条件下的脑功能精确基因组干扰提供强大的策略;其次,为焦虑症,恐惧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痛、成瘾等以“病理性记忆”为特征的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对于痛苦的记忆,我们宁愿清除,但随后的问题是,清除了这些记忆的人,还是他自己么?
人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有了记忆,虽然多数人3岁以前的记忆是模糊的,但相信这些记忆并没有消除,而是被封存在某个角落。实际上,有些人就能够回忆起3岁以前的经历,甚至极少数人还能够回忆起在娘胎里的感觉。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经历过的事情,看过的书、电影、视频,听过的广播、音频,吃过的饭、菜、水果,喝过的水、饮料,都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被存储在身体里。
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整体感受,也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基础。人的经历不同,眼中的世界就不同,没有两个人的世界是相同的,就算双胞胎也不例外。
如果将一个人的某一段记忆清除,那么相当于这个人没有经历过这段记忆对应的事,相关的人事物对他来说已经毫不相干。为了治愈疾病,删除一小段记忆还可以接受,如果为了忘却痛苦,删除了大段的记忆,由一段段记忆构成的人生就成为一片空白,那么这个人还是他自己么?所以在删除记忆的时候应该符合伦理规范,对技术应用范围应该加以控制。
既然能够删除记忆,就能够添加记忆,虽然看起来这项技术还很初级,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如果能够将全部的知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做成知识药丸,可想而知以后的学生该多么轻松。
而不好的消息是,一定会有人为了利益,利用这个技术,在无形中控制其他人的意识,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而无论如何,违背个人的意志,实现记忆的改变,都是违反人伦的,应该被完全制止。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就有类似的情节,被称为有着“思想钢印”的人就是被类似的技术改变了信念,而这一改变是被掌握技术的人欺骗了。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从来没有进入过的区域,好奇心驱使着我们一步步向前,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最为核心的部分,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