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越过人性,才能保持独立
科学的目的是寻找规律。
人之所以对规律如此痴迷,是因为只有掌握了规律,人才能获得自由。
事物具备周期性,自然会显示出规律,对于一件没有规律的事物,要么是因为时间不够长,还没有形成周期,要么就是因为观察的高度不够,过分局限于细节。
寻找规律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
人总是想爬上山顶,当向下俯瞰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上山的每个细节,哪里有弯道,接着弯道的是什么,看着上山的人,掌控感油然而生。人类在用掌控感寻找面对自然的安全感。
科学是寻找规律的路径之一。
事实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规律的探究,除了科学,还有更古老的宗教和艺术,它们都是认知规律的路径。
登上顶峰的道路不应该只有一条。
科学不应阻碍探究,就像中世纪的宗教曾经阻碍日心说那样,成为科学探究的障碍,实际上,任何有益的探索都不应该被阻止。
面对自然,人类一直在为生存努力。
自然灾害、战争、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缺乏安全感一直困扰着人类。而另一方面,好奇心是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固有的本能,也在支配着人类不停地探索。
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同步扩大人类的自由度,拓展生存空间,形成资源备份,成为人类一贯的发展策略。
近代科学昌明始于文艺复兴。相比于宗教和艺术,科学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严密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由科学之根生出了枝繁叶茂的科技大树,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将人类的生存能力推向一个新高度。
实用主义筛选着人类的一次次选择,人类崇尚有效的东西,科技如此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由此,人类产生了对科技之根——科学的崇拜。
然而,任何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实用主义在提高了发展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
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打压异己,似乎穿上了科学的外衣就成了钦定正确,无需证明就可以妄下结论。
人性利用了科学,他们惯用嘲讽和恐吓,缺乏的恰恰就是科学精神。
而这种打压显得如此有效,被贴上民科的标签就一定是缺乏科学素养,再被贴上反科学的标签,就一定是脑残的代表。中医无用而无需论证,转基因好吃而不容置疑,《易经》是胡言乱语而不值一驳,由此形成一条清晰的分水岭,检验每个人的心胸。然而这部分人不知道,逻辑并非唯一靠近规律的手段。一定程度上,阻碍科学发展的正是人性的弱点。
宗教向内求,科学向外求,艺术介于两者之间。
科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严密的认知体系,实证精神本身具备靠近真理的驱动力,切莫让人性偏离了科学本身的发展方向。在信息科技爆发的前夜,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让科学的视野具备了覆盖宗教和艺术的能力,科学、宗教、艺术可以互相融合。
探索规律的路径从来不止一条,如果人性的弱点战胜了科学本身,进而排斥其他路径,科学的路将越走越窄,如果科学战胜了人性的弱点,保持开放,那么科学的路将越来越宽,最终几条路径会在山顶相会,这才是全人类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