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云楼
一、 望云楼:
望云楼坐南朝北。三开间,通面阔12.8米,其中明间阔4.6米,次间阔4.1米;通进深8.25米。左右山面筑廊,宽1.8米,廊的北端设扶梯至楼上。楼上两侧为厢房,通面阔10.13米,通进深4.8米。厢房后檐墙两端设门,居民由此进出。望云楼楼下低矮,高3.26米,用作一般的生活起居,楼上高敞,高6.5米。明间两缝抬梁式,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廊。梭形柱,柱头卷杀。五架梁和三架梁断面矩形,略呈琴面状,两端眉月状龙须纹五架梁两端底部用丁字拱和雀替支托,拱瓣砍削明显。五架梁上用隔架科两攒,并用讹角栌斗,顺檩方向出二翘,拱饰象鼻昂,升的两侧饰枫拱,上托花机。檩下皮透雕飞禽、走兽和牡丹、祥云等图案,雕刻精致,形态逼真。楼上前沿用栏杆,望柱头雕束莲,栏杆外侧铺设雁翅板。
楼上明间后两金柱间挂有木匾一块,书“望云”两字。望云乡在今黄店镇一带,金履祥就住在该镇桐山后金村。长乐金氏为金履祥后裔,楼以望云为名,乃楼主表示不忘其祖居望云乡之意,示不忘本。从望云楼的建筑结构和《长乐金氏家谱》分析,为明代宦官住宅之典型,也是浙江省古代民居的精华之一。
望云楼相传是莒州叶盛的故居,原建筑为二进三间两过厢,前进已毁,左过厢也已倒塌,现存的“望云楼”是小姐的绣楼。 “望云”二字是主人思念故乡“望云乡”而取名。有专家誉称此楼为“江南故宅第一楼”、“一楼值千村”。在长乐村中,这种楼上厅保存的数目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是望云楼。这处明代建筑外表看来非常朴素,底层简陋的房子是厨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但楼上却截然不同,高敞而华丽的厅堂,整体木构架结构做法简洁明快,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而不繁琐。像这样下堂上厅的设计布局在长乐村是很普遍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采光的需要,由于大门朝北开,阳光不能照射进来,当时又没有电灯,点油灯很奢侈,这样底层十分灰暗,不如楼上采光好;二是避讳的需要,长乐村因为选址的局限,可耕土地偏少,造成建筑用地非常紧张,房屋多为二层的规模较小的三合院建筑,底层比较狭小,来了客人如果安排在底层活动或者用餐对于女眷来说不便回避,如果把女眷安排在楼上从理数上说也不合适,所以厅只能安排楼上,女眷可以很方便的在楼下做务及用饭。这样下堂上厅的设计完全是因地制宜而出现的;在皖南一些古村,一家就具备两进甚至三进院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
望云楼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是长乐村最早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一进楼屋就看到有“三朝同一室,穿越元明清”之句。整幢楼雕梁画柱,高浮雕牡丹图案,精致逼真,非常华丽,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江南黄金屋”、“一楼值千村”。该楼原为三进三开间两厢结构,即门厅、中厅、后楼,现仅存后楼与天井。后楼楼下低矮,层高仅3米余;楼上高大宽敞,层高为5米余。东厢房也是三开间,楼梯设在面向天井的厢房前廊,厢楼楼面低于正楼;西厢房已毁,其结构和东厢房一致。现后楼楼上明间4根金柱为香榧木,硕大挺拔,其余梁架雀替檩条等均为柏、梓、楠、樟、杏等名贵木材,因而久经岁月不腐不蛀,坚固如初。尤为令人赞叹的是,横贯于金柱上的檩条浮雕,或飞禽、或走兽、或花卉、或云彩,还有双龙戏珠,生动逼真,精美绝伦。明间正堂高挂的匾额上有“望云”两字,虽然年代久远而灰暗失色,但“望云”两字仍清晰可见。正堂右侧,有“燕侯”两字,左侧有“青山碧水”四字,中间有刘基(伯温)写的“忆昔西湖赌庆云,玉毫贯顶动星文,烛徽早已征休瑞,革命方知佐圣君。香火重修龙像窟,烟霞久负鹿麋群,赤松黄石今安在,徒倚莲台帐夕矄”的诗句。据说“望云”两字系楼主、明进士金盛为纪念其出生于兰溪县望云乡的先祖金履祥而题;另一说此匾是金履祥的二传弟子宋濂亲笔所书。据传,当年宋濂与好友刘伯温相约辞官回乡,从江西经衢州到兰溪长乐村,经宋濂要求刘伯温留在长乐村施教,两人隐居于此,执教之余每日登楼观察天象,分析天下大势,希望早日择明主而效力,宋濂因感而发书写“望云”匾额。据刘伯温当年《自衢州到兰溪》和“望云”二首诗中所述,或许可作为此说之佐证。不久,刘伯温宋濂在此楼际会了前来请教攻元立明的朱元璋,实现了“佐圣君”的愿望。如刘伯温在《仁佑郑先生据隐文》所述:“遇真主于婺地,计行言听,大定四海。”可见,望云楼不仅是古建筑的精华,而人文内涵也很丰富,其价值十分可贵。
望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