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第N次浪潮:刘意守的钱包、银联卡和微信、支付宝
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夹杂在这三大浪潮里,一次次涌动的小浪潮将人类推向一个个新高度,变得越来越强壮。让我们用键盘记录身处浪潮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对普通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
刘意守已经两个月没带钱包了,一部手机走天下,买东西、坐公交、吃饭、住店全靠它,只要有信号,所有的一切交易没有任何障碍。如果换做以前简直不敢想象,别说三个月,就连一天不带钱包,就寸步难行了。
出生在70年代的刘意守,从记事起,就对人民币产生了崇敬之情,看着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换成了一盒盒巧克力和一件件玩具,小小刘觉得可神奇了。那时候钱很少,除了纸币,还有口袋里哗啦作响的硬币,一分、两分、五分,不过,要想买米面油和布料,除了钱还得有粮票和布票。
小时候的记忆,最高兴的日子就是过年了。因为在过年的头一天。不仅可以穿上新衣服,还能收到压岁钱。不过那时候的压岁钱只有1角、2角、5角或者1元,最多的时候也就几元。而这几元可是笔巨款,接下来的一年就靠它了,好吃的好玩的得计划着用。
真正拿钱还是初中以后,因为上学离得远,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时不时还要花点儿零花钱,所以家里给他的钱多了一些。没有钱包,几块几角的零钱,也只是乱七八糟的一把塞到裤兜里。那时候的东西也很便宜,小笼包1个1毛5,咬一口,满嘴流油,香气扑鼻,吃了一半就被好朋友抢过去,你一口我一口,好不热闹。
高中时,刘意守买了钱包,经常装着比买钱包用的钱还少的钱,为买一个包子还是两个包子犹豫。真正用钱包还是在工作以后,这时候纸币也换了代,但最受人们爱戴的还是印着领袖的那一张。小刘除了恋爱,将所有的热情倾注在这些纸币上,钱包鼓了,他高兴,钱包瘪了,他发愁,就这么一鼓一瘪,日子一天天过着。
后来,小刘变成了大刘,钱包里多了几张卡,钱包瘪了,而刘意守不再发愁,钱包鼓了,刘意守也不再高兴,慢慢地卡越来越多,钱包变成了卡包。知道资本状况的,除了自己就是银行,谁也不能凭着钱包看出贫富来。
有一阵大刘身揣着七八张银行卡,却透支着未来,跑的最多的就是银行,贷款、还款、转账,压的刘意守喘不过气,日子如流水般飞逝。
这是段现金越来越少,银行卡越来越多的阶段,资本成为一串数字,分别放到不同的银行。
几年前,大部分银行卡开始收年费,大刘对银行卡做了一次清理,注销了大部分没几块钱还有年费的银行卡,留了必要的几张,专门绑定了一张用于网上支付。这个阶段,大刘的钱包越来越瘪,去银行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现金用得越来越少,刷卡越来越多,手机支付也越来越多。
一次在路边给侄子买玩具,大妈出示了一个塑封的二维码,还有一次路边讨饭的大爷也忽地掏出一张印着二维码的卡片,大刘意识到钱包多余了,甚至连银联卡也不需要,可以开始无纸币生活了。当把钱包放到家里,裤兜空空荡荡,轻松了许多。也许正是从几个月前开始,在中国,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全数字货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