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辩若讷”,真正会讲话的,就像是笨笨的那样,好像一句话都讲不出来——“若讷”,在历史文献上经常提到的成功人物多半如此,非常有趣。这些人物不一定读过《老子》,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智慧,吻合了老子这句话。
像宋太祖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当时江南的南唐李后主李煜还没有投降。李后主的文学修养很高,比诗词的话,赵匡胤一定比不上的。可是,如果两个人考试比赛当皇帝,一定录取了赵匡胤,不会录取李后主。李的诗词歌赋样样好,他的大臣们,如宰相徐铉,文学也是非常之好。有一天,李后主派了这位宰相徐铉出使北宋,赵匡胤听说这位宰相学问很好,特别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研究派哪一位饱学之士来接待这位来自南唐的使臣。这个人学问一定要比得上徐铉,才不会被南唐藐视。可是宋朝一个偌大的朝廷,却选不出一个人来,最后赵匡胤就从自己的卫士中找到一位相貌堂堂、一个大字也不认识的人,担任接待大使的任务。徐铉到后,为了表露自己的才华,天文、地理、国际、政治,高谈阔论。可是这位接待大臣,什么都不懂,只是哼哼哈哈,请上坐,请喝茶,如此这般搞了三天。徐铉心里想,赵匡胤手下有学问的人太高了,我说了半天他都不置可否,也没有赞叹或认可,对于赵匡胤的政权,颇为莫测高深。这正是赵匡胤的高明,对付这些满口谈学问的学者,只派一个老土与他接触,反正你讲什么他都不懂,以木讷相对就成功了。这是很妙的“大辩若讷”。“大辩不言”,真正的道理到了最高处,是没有话讲。譬如历史上,宋朝赵匡胤开始当皇帝时,南方尚未统一,南唐李后主文学很好,“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李后主的词。南唐的人才很多,文学家也多,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南唐就派了一位大使徐铉来了。赵匡胤晓得徐铉是鼎鼎大名的大文豪、文学家,学问很好,宋朝由哪个来接待他呢?这个就着急了。等于现在,世界有名的学者来做大使,派哪一位学问好的来接待呀?赵匡胤说:不要忙,我已经有人选了。结果找了一个相貌堂堂,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卫士,去接待这位徐铉大使。这卫士接受了命令,也只好装起来,坐在上面。大使跟他谈哲学啊!经济啊!科学啊!谈了半天,他只嗯嗯嗯!是是是的!请喝酒吧!好好!你好!有道理。搞了好几天应酬下来,这个徐铉也得不到一句话!徐铉想,宋朝赵匡胤是有一套,派了一个接待我的人,我讲了好几天,他一句话也不批评我,也不赞成我,摸不到他的底子,学问到底有多好不知道,心理就垮了。这一个故事,说明“大辩不言”,赵匡胤这一手很厉害,一下就把别人打垮了。你的学问再好,派一个没学问的人跟你交谈,当然这个人也稳得住,如果是没学问又爱谈,那就糟了。所以“大辩不言”,正是这个道理。佛家也有一句话,“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们青年人爱讲禅宗,禅宗是注重行为的,并不完全注重打坐。所以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一个人生病了,最好是少吃东西,肠胃先清理一下。“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非越辩越糟糕,所以“大辩不言”。在大庭广众之中,或在宴会里就看得到,凡是喜欢说话的人,总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里,一问三不知,不表示意见的人,谁也不知他的学问多高深,实际上也许一点学问都没有。这个道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运用过。当时江南还没有平定下来,江南来的使臣是文学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铉,奉命出使到宋朝来。赵匡胤就考虑,在宋朝有哪一个大臣的学问可以压倒徐铉?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不下来,结果宋太祖在自己卫队中,选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卫士,穿了外交礼服,去对付徐铉。徐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学、科学、文学都搬出来。而这位冒充外交官的卫士,唯唯是应,什么都不谈。三天以后,徐铉就认为宋朝的确有人才,以这位负责接待的先生来说,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