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病第五篇:各脏积水治法要略(二)

作者:智慧农医

一、脑积水

脑积水在伤寒论中并无提及,提及脑积水的只有在台湾经方名家倪海厦 [1] 先生讲学中提及。在此特以记录。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金匮这条辨提及头中寒湿,也就是脑积水,用的方法就是内药鼻中。但是用何种药却没清楚地说明。经方家倪海厦先生补充鼻药两种:菖蒲辛夷散、麝香矾石散。菖蒲灰在蒲灰散中出现(菖蒲加滑石),本身就有宣窍泻热之功,辛夷为升阳治上,治脑及鼻渊鼻塞之药,有辛散的功能。但此剂辛散能力不佳,并不能有效地除脑积水,只能当除湿的预防药。

麝香矾石

麝香一,矾石五十。

麝香有开窍之功,当诛邪深入,诸窍闭塞神志为蒙,就一定要用麝香 [2] 。矾石是燥剂。二者合之能深入病灶,并将其环境改成干燥环境,所以湿症、炎症自消。此方治中耳炎、鼻窦炎均有效。特别是治疗脑瘤积水时,病人水跑到脑部就发痉、抽筋,此时光解痉病人还是一样疼痛,所以要先除水,此时用麝香矾石散可排出脑积水,形成干燥的脑部环境,脑瘤就会逐渐变小。

另外小孩的脑积水证,并没有积得很严重,初起用五苓散即可。另外麝香矾石散可代替嗅盐使用,对于急救有用处。所以出门旅行古时中医都会带些五苓散、麝香矾石散以备不时之需。

二、心积水

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熏黑,其脉沉紧,得知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肚子肿大,腹部心下痞硬,这样的严重腹水,不仅心积水会有,肝硬化、肝癌、胰脏肿大、脾脏肿大的病人也会有,辨证的要点在面色黎黑,脸黑的是心积水,脸黄、暗黄者才是其他的积水,经方不同不可辨证不慎。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三两,人参四两,石膏如鸡子大十二枚,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这里用的防己是木防己不是汉防己(去药房未注明常会买成汉防己,就没用了),防己外行腠理,内行三焦,能通水气利水行,有关三焦水肿几乎都会用到木防己。桂枝扶心阳、人参补虚,使用石膏是去伏热。久病者必有瘀、宿食,因此易有伏热,使用石膏去伏热。不用甘草清宿食主要是有水。虚者这时就好了,实者不会好,就去石膏,用芒硝攻实、茯苓排水。

注意:支饮通常为肺有关,但有时与心积水也有关,所以在治疗时与支饮必须清楚辨证,否则心下或胁下有支饮好几个方(泽泻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十枣汤、甚至小青龙汤证都是),如何区分?在痰饮咳嗽病脉有清楚地说明。水病灵活应用即可,根源都是表证失治引起的。有表还是以发汗为主。其余腰下肿当利小便,腰上肿当发汗。所以上焦有水都会看到阳药、发汗的药。西医一味使用利尿剂,就更难治疗。

三、肺积水

肺积水一样有由表入里的过程。初期肺积水,用麻黄汤发发汗就解了。没用麻黄汤,就变成小青龙汤证,心下有水,里寒之证。如果再失治,或是表证未解,太阳伤寒误下也就变成十枣汤证。十枣汤在各种严重的水病中,只要确定没有表证,很多积水都可用,包括肺积水、心积水、肝积水都有好功效。所以这里特别介绍十枣汤方,未来介绍各种癌症治疗时,前期都会用十枣汤来攻水,水没去除就会提供利于肿瘤生长的环境,导致治疗失败,所以致癌先治水。如果不能创造干燥的环境,要谈治癌无异缘木求鱼。许多癌友末期造成医生束手无策的其实不是癌,而是水证无法去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短气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水跟饮常常一起分析,都是水、湿。停在肺里的饮跟水,综合饮证与水证的症状: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很简单的辨证,肺底下有水,病人喘而不能平躺,就用温药。这温药就是十枣汤。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渣,纳药末,强人扶一钱匙,嬴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匙。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十枣汤中医又叫朱雀汤,属于很峻很强的排水攻水药。芫花有小毒,治咳逆上气,为行水去痰要药,主水肿去水气寒痰,主要去除胸腹积水。甘遂有毒,能去痰水、泻十二种水疾,破证坚积聚,利水谷道。当水渗入脏腑间的三焦,只有靠甘遂才能打通,治肺积水与子宫积水。大戟有小毒,为泻脏腑水湿要药。三种药都有毒,所以用方要小心。通常用等量各1/3钱,一次只给病人一剂,平旦服就是早上六时服,因为此时开大肠经,大肠与肺相表里,效果较好。吃下十枣汤会上吐下泻,临床上会一直上厕所,连续好几次近三个小时才会排空。如果下少者,第二天再服。用大枣是补其津液,为避免伤胃气,下利后一定要调理肠胃,所以吃稀饭顾脾胃,有胃气则无死证。

注意的是,用十枣汤要速攻速养,无表证有水饮,就速攻。攻完就保养肠胃,甚至开用护肠胃的汤药来保护。临床上庸医不懂辨证,尚有表证就攻,又不知止护肠胃,结果就被攻死了。有了案例,越发的不敢用十枣汤,结果还能医治的也变成无法医治。这里肺、肝、脾产生的腹水,都可以遵照此准则医治。

另外病人阳气虚脱,开始流出油油的汗,这时胃气已经很虚弱甚至没有了,就不能再攻,要以扶正为主


[1] 倪海厦先生无到中医大学讲课的显赫学历,但是其经方治学法及其临床极受推崇。虽有教授不同意其为人以及部份伤寒观点,也还是同意其对经方复兴的努力,总体来说台湾中医界是非常认可倪海厦先生,中医学子普遍以其讲学教材作为导读伤寒经方的重要参考书籍。反观大陆中医界,不在学问与临床上讨论,网路上充斥对倪先生的谩骂,不仅无聊也无知。上网查资料发现此一现象,特以记之!

[2] 吴克潜:毛孔闭塞用麻黄。腠理闭塞用葛根。荣卫闭塞用桂枝。风塞用羌活独活。血塞用延胡郁金。肺气塞用桔梗前胡。心气塞用菖蒲远志。卫气塞用藿香川朴。肝气塞用香附川芎。

(0)

相关推荐

  • 十枣汤肺中积水

    十枣汤是由甘遂,芫花,大戟三味药所组成,须要配合十枚大枣煮汤来吞服,因为不用枣汤的话会伤胃津,这三味药使用得当,可以一剂就将肺中积水在四小时以内排除,而且积水不会再回头,

  • 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痰饮     论曰∶若咽中如炙肉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由胃寒乘肺,肺胃寒,则津液聚而成痰,致肺管不利,气与痰相搏,其脉涩,半夏浓朴汤主之.     半夏浓朴汤半夏(汤洗七遍,五两)浓朴(去皮,姜汁涂 ...

  • 倪海厦伤寒杂病论心法笔记(三七)

    我们上一节讲了人体整个水道气化过程当中,肾脏出了问题反应出来的症状和解决方案,那么还有一种情况,肺出了问题,我们在三五里面讲到,小肠把大肠里的水气化以后进入到肺里,当肺的功能失常,大肠气化的水到了肺里 ...

  • 各脏积水治法

    治则:病邪初起,正气上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宜攻兼扶.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一.脑积水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病在 ...

  • 水法:五脏积水治法要略!!!

    一.脑积水 脑积水在伤寒论中并无提及,提及脑积水的只有在台湾经方名家倪海厦 [1] 先生讲学中提及.在此特以记录.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

  • 五脏积水治法要略

    一.脑积水 脑积水在伤寒论中并无提及,提及脑积水的只有在台湾经方名家倪海厦 [1] 先生讲学中提及.在此特以记录.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

  • 积水治法要略

    一.脑积水 脑积水在伤寒论中并无提及,提及脑积水的只有在台湾经方名家倪海厦 [1] 先生讲学中提及.在此特以记录.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

  • 【水法:五脏积水治法要略】

    一.脑积水 脑积水在伤寒论中并无提及,提及脑积水的只有在台湾经方名家倪海厦 [1] 先生讲学中提及.在此特以记录.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

  • [转载]五脏积水治法要略!!!

    原文地址:五脏积水治法要略!!!作者:传播国学中医 一.脑积水 脑积水在伤寒论中并无提及,提及脑积水的只有在台湾经方名家倪海厦 [1] 先生讲学中提及.在此特以记录.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 ...

  • 五脏积水治法要略!!!

    一.脑积水 脑积水在伤寒论中并无提及,提及脑积水的只有在台湾经方名家倪海厦 [1] 先生讲学中提及.在此特以记录.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

  •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十五篇:大宋山河之继位风波 (一 ) 宗实之病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十五篇:  大宋山河 第三章 继位风波  一 宗实之病   王安石老母病重,司马光.曾巩连日过府探视,日重一日乃至仙逝.王安石请告,居家扶柩赴江宁发丧.司马光和曾巩一直相送至开船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6-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篇名与要点 标本,在此主要指发病的先后主次.病传,指疾病传变的规律.本篇首先论述了疾病的标本及治法的逆从,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