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见证
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上,钱松岩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个案。他的特殊性在于其在时代影响下的由旧变新,由新而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成为这个时代中社会主流所期望的那种顺应潮流而又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一代名家。
作为一个时代中的佼佼者,钱松岩的勤奋与天赋,才能与精神,在应对时代要求中所表现出的特别的作为,是时代的造就,也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他与新中国美术发展息息相关的艺术成就。
钱松岩:(1899.9-1985.9),当代画家,江苏宜兴人。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当代中国山水画主要代表人之一。
钱松岩家中四代以教书为业,家学渊源深厚,因此他自幼便接受诗文书画的教育和熏陶;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是其绘画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此期间,钱松岩师从胡汀鹭研习中国传统绘画,刻苦临摹石涛、石谿、唐寅等人的作品,同时还初次对如透视、色彩、解剖、光影等西画技法有了接触和了解,为日后创新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和同时代的许多老画师一样,钱松岩并没有进过艺术院校学习,尽管当时的新学已经兴起。从八岁开始,他即随父亲钱绍起在杨巷镇私塾就读,可以说这样的学习经历并无特别之处,但在这学习的起始阶段,钱松岩倒是对书法、绘画渐生了兴趣,继而又临摹《芥子园画传》,并留心民间画师和民间艺术作品,经常徜徉在裱画店中。
直到十三岁时,方始入其父亲所任校长的杨巷镇立第一初小,然不久,他即嫌课程太浅而辍学,返村过起了五年半耕半读的日子,开始对景写生,不断从真实山川中获取思考和灵感的源泉,在艺术的探索过程中,钱松岩表现出多路向发展的特征并学习国画传统技法。
钱松岩29岁时应聘任教于私立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开始进入到专业的领域。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是钱松岩的老师胡汀鹭于1924年和诸健秋、贺天健等创立。
显然,钱松岩能与自己的老师和当时的名家胡汀鹭、贺天健、陈旧村、诸健秋、王云轩、钱殷之等共事,说明了他实际的专业水平和在地方上的影响。他性格温和,不善交际,往往授课之余即在宿舍画画,表现出了在艺术上的勤奋和早年所下的苦功。
1954年,钱松岩创作了《娘做新衣儿读书》(展出时称《渔家乐》),基本上表达了他对新社会的看法,这幅画反映了他对渔民生活的感受——旧社会“愁浪愁风艇上居,打鱼苦自食无鱼”的渔民,翻身做了主人,脱离了衣不蔽体、目不识丁的苦境,正是“万般欢乐从今数,娘做新衣儿读书。”这也几乎是他自我人生经历的写照。
抗战胜利后,他在师范任教的工资难以养家,因此,不得不辗转苏州、南京、常熟等地办画展鬻画谋生,其中一次到南京,非但没有卖掉画,还要付每天的房钱、饭钱,最后连回无锡的车票都买不起。而“黄山近在咫尺,因在旧社会不获一游,徒存梦想”,这是他在新中国游黄山之后的感叹。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钱松岩每年都要跋山涉水,遍览名山大川,拜谒革命圣地,以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创作激情,表现新中国的巨变。在20余年的时间中,钱松岩几乎走遍了所有的革命圣地。
在“江苏省国画工作团”历时3个多月、跨越全国8省的写生壮游中,“老画家”钱松岩担任副团长。团长傅抱石提到钱松岩说过:“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延安。”在此后的数年中,他创作了大量革命圣地山水画,其中《红岩》《延安》等负有盛名,在一个时期内起到了示范作用。
“他的每一笔都是'钱松岩’。”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感慨,钱松岩的独特性在于把传统经典中最醇厚的那一部分释放出来,跟最鲜活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他的融合是有相当大跨度的。
“同时代很多画家的笔墨也在向现代转换,但现在回头再看,钱松岩的意义恰恰在于他坚守传统经典的初心,又与时俱进,用最古老的矛攻下了最现实生活的盾。
传统中国画经典构建里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语言进入到笔墨本身,而不是整张画里面有语言。就如当一座艺术高楼里面的每一块砖头里面都有自己的语言时,就真正确立了自己的语言构建。”
钱松岩始终用最专注努力的态度,哪怕他成为受人尊重的大画家,他仍然从来没有松懈过。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在1984年重病手术后(1985年逝世),仍坚持创作。这位山水画大师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创作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