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撇piá”的传神
作为韵母,普通话中几无“ia”的搭配。我在几个拼音输入法中,都没有找得到对应的字。也就是这个原因,我直接让“pia”的读音,出场。
但皖北村人,却是经常说这个“piá”的。尤其是那一个上扬的声调,只叫人觉得,这个不存在的读音所表之意,是多么传神,生动。
一度以为,“piá”,也许是“撇”。只是读音异化了。网上可查,撇,也有个方言的意思,即言表失败。它给的例句是:这次考试,考撇了。嗯。这跟皖北的“piá”,还真的类似。我也就顺杆爬,且借来一用吧。
皖北人的“piá”,一般意义上,表能力,本事相对弱一些。某个人在某个方面的能力,跟另一个人相比较而言,差一些,那他在这个方面,就“piá”一些。
这个“piá”的音,基本上就是水平的评价。可以是别人的评价,也可以是自己的评价。比如说,他不行,他“piá”的很;或者我哪行呢,我才“piá”唻。有的人,人家干脆就叫他“老piá”,近似于绰号了,他也不恼;也有的人,为了在某些事情上,当个甩手掌柜,习惯自称“老piá”。说自己的能力不够,这是一个无论在哪儿,都没毛病得借口。他都说自己是“老piá”了,谁还能说得出二话来。
从前的各样农事,劳动强度都不小。干起来,不花力气就做不了。但在学校念书的小年轻们,在这方面,是要“piá”得多的。那些脏活累活苦活,人都很少安排他们去做。
相反。一些需要字面上的功夫,才能做成的事情,比如给远方来信写个回信,如非识文断字,他也就一定是个“老piá”了。
皖北人那里,人与人之间,做了输理的事;一定场合下,说了输理的话;头脑一热,不计后果地行事,也都是个“piá”。事,做“piá”了,话,说“piá”了;理,论“piá”了,皖北人都说成一句俗语:“钻人家拍子底下”了。真是要承担后果,受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长辈动不动就数落来数落去的。
且回过头来,比较一下“撇”。在我看来,就词性而言,它居于中性。至少,中性的色彩多些。但皖北的“piá”,感情色彩要浓得多,且偏于贬义。是不是就是这个缘由,皖北人自己,造了这个“piá”呢?不好说。但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piá”,而是要响当当,顶呱呱,亮堂堂,则是确实的。
因此,在家务农也好,外出闯荡也罢,他们都给人一种踏踏实实,堂堂正正的印象。至少,他们基本上不做“piá”的事,不说“piá”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