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信(xīn)”的厚道
这个“xīn”声,我在余庄的几个月中,很稀少地听过几回。
一回是,余其顺老人的邻居妇人,做饭时家里的盐不够了,到他家来“xīn”一勺子。还有一回,是村里扶贫专干发现,他们的打印纸不够用,到我们扶贫专班来“xīn”一小打。这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说的就是“xīn”音。
他们顺嘴说的“xīn”,如果写出来,我觉得该是“信”。几年前,我写过相关的一则短文,刊在市里的晚报上。不久,有读者发表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是“寻”。皖北人说成“xīn”,是念走音了。
而在我看,这个“xīn”,即使念走音了,也走不到“寻”上去。它就应该是“信”,不过是从重重的四声,走到轻一些的一声上了。
在皖北村子里,“信”的用处,多了去了。路人口渴,可以到村子里任何一家人“信”口水喝。邻里之间,缺这个少那个,都可以相互“信”来。这里的“信”,有借的意思,但又不全是。很多小而不言的“信”,是无需归还的。
而在皖北村人那里,还有“小闺女信婆家”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孩大了,是要说婆家结婚的。“信婆家”,即把女儿“信”给人家作儿媳妇。这样的“信”,就新建了一脉新的姻亲关系。
可见,皖北人说的“xīn”,其实就是一个“信”。它以“信”打底。无论哪一种场合的“xīn”,一说出来,都洋溢着实诚、厚道、信用的意味。
颇为有趣的是,“信”不仅及物,而且及人。“小闺女信婆家”,即为一例。还有一例,干脆就是“信人”——请人帮忙、干活的意思。这一点,我本人有着深刻的体会。
我父亲是村小的民办教师,我和小弟、小妹年纪小,七八亩地的庄稼活,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午秋两季的农忙时节,抢收抢种,一个人哪能干得了?“信人”,是免不了的;而且一“信”,就是十个八个人。
往往,父亲头天晚上挨个跟人家打招呼,预备好手头的农具。第二天一早,到附近集市上打酒买菜。然后他去学校教他的书。母亲一人,张罗“信”来的人下地;半拉晌午了,回家做饭。等到晌午偏,父亲头天安排的任务完成,所“信”的人手工,返回吃饭。吃吃喝喝完毕,临走,还不忘跟我母亲说上一句道谢的话:“你忙着做饭给俺吃啊。”
皖北村庄的“信人”,其实就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它有着鲜明的“信”的底色。只要自家不是有特殊且紧急的事情,人家张了“信”的嘴,少有叫人家“掉地下”的。一个“信”,维系着邻里之间的情分。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而且由“信”而“xīn”,听起来又是那样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