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15白露:百草秋繁,群鸟养羞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指每年9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代表着暑热的结束,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两种不同的鸟儿。白露时节,鸿雁躲避北方的严寒,准备从北方飞往南方。二候玄鸟归,燕子是北方之鸟,秋风瑟瑟,燕子也开始南飞。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代表美食。群鸟感知肃杀之气,纷纷储备食物准备过冬。
《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阳气在夏至日达到顶峰,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太阳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阳光照射,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因而得名。
民谚“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形象地描述了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秋季的前两个节气立秋与处暑还是酷热天气,因为太阳所带来的热力尚未减弱。秋季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白露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到来。随着进入深秋,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落,正是热与冷交替的时节,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变黄并开始落叶。
俗话说:“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就是指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的收成。但是,白露时节由于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出现秋季低温天气,会影响晚稻抽穗扬花,因此要预防低温冷害和病虫害。冷空气入侵、低温来临时,可采用灌水保温。晴天可日排夜灌浅水,阴雨天则要灌厚水,一般天气应干干湿湿、以湿为主。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可见,收清露是白露一种最为特别的仪式。
民间还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历过夏季酷热,白露前后正是茶叶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旧时南京人特别重视节气的“来”和“去”,不同的节气均有不同的习俗,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
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习俗。民间认为,白露这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浙江苍南、平阳等地,人们于白露采集“十样白”(一说为“三样白”)即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呼应),用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并且对去风气即治疗关节炎有特殊疗效。
白露已经进入典型的秋季气候,秋风在降温的同时,也吹干了空气中的水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在中医上称为“秋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可适当地服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较为有效。一般情况下,注重优化日常生活的饮食结构,效果更佳。如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补养佳品。菊花可疏风平肝,清心除烦,祛燥润喉,生津明目,解酒毒,对感冒、头痛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老年人适当饮用菊花茶,可以达到祛火润肺的保养目的。红薯具有预防癌症、防止便秘、减肥的功效,常吃红薯可以延年益寿,是餐桌上的最佳食物。
“白露身不露。”白露正处夏、秋转折关头,气温日夜变化大,老、弱、病者必须注意适时增减衣服,不能盲目地坚持“秋冻”,以防受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