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之为德也(6-29)

中庸是孔子及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更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准则。作为一种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掌握并坚持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中庸: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
至:极,最高。
鲜:少,很少。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少这种品德已经很久了。”
《论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守义不偏谓之中,恒常不易谓之庸,不左右偏移的恒常状态就是中庸。中庸之道就是“中道”,于事不会偏向于矛盾对立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可理解为“中行”,于人之气质、作风、德行不偏重于某一个方面,更不会走向极端。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而使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均衡状态,通过这种相对的、暂时的均衡而实现动态平衡。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处于相对平静状态的情感叫“中”。情感表现出来之后,呈现出的有节制、有分寸的稳定状态叫“和”。中与和是人的情感自我调节的两种理想状态。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通的大道。达到了中和,天地就能各安其位,万物便能生育繁衍。
《中庸》还记载有孔子关于“中”的论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即使是浅近的话语也喜好省察其深刻含意,把别人不正确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正确的意见宣扬出来,再将众人两个极端方向的意见加以折中,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帝的根本原因。
中庸是方法论。“执两用中”不是简单地折中,不是骑墙顾盼,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要充分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准确掌握矛盾双方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用适宜的度推动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矛盾的一方统合或者消灭另一方。
中庸思想于现实社会的群众工作中也有借鉴意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将大量分散的、无系统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意见收集起来,经过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留取有价值的意见,再通过“执两用中”形成系统的、符合群众利益并为绝大多数群众认同的决策意见,再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
中庸即理性,作为一种至高水准的道德,普通民众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地保持,很难坚持用理性调整、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还会出现冲动极端之举,损人害己甚至成为社会祸患。真正的君子一定懂得中庸之道,善于用中并引导他人用中,推动全社会形成并维护无过无不及、利己更利人的大好局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