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
近年,随着教育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深入开展,“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等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可,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各项改革的根本,它涵盖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管控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等诸多环节。
在汉斯出版社《教育进展》期刊中,有论文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问题,分析现有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精准管理为核心理念,从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入手,细化、完善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细度量和科学评价,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精准管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支撑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落实和运行。
目前,专业中普遍存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或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专业对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把握不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的设计科学性不高。2、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粒度不够细、准、全,且教育角色(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师、辅导员、教务员)在规划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协同,职责体系落实不到位。3、教学环节考核内容对能力达成评价支撑不足,题目设计和评分标准设置不能准确支撑对课程目标的定量度量,限制了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4、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内容和环节多,教、学、管多方评估管理工作量大,缺乏高效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与体系配合,很难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细管理及教学效果、人才质量的精准评价使得管理的复杂性和劳动量剧增,而信息化手段的有效运用是保障体系运行的关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自主研发、应用“手机评测软件”、“专业课程一体化平台”、“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人才跟踪反馈系统”、“学业预警系统”等12个信息化系统,实现涵盖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调查反馈等人才培养全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优秀工作的继承性,减少了教师的低质量劳动,有效控制了教学和管理成本,保证了科学评价、精准管理理念的落实。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课程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开展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实施课程的精细化考核,进而建立起由知识点、知识模块、课程到学期和学业的五级预警反馈机制,教师、学生、辅导员、教务员等角色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沟通,实现“教–学–管”多方的高效协同。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运行,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师生教学行为数据、教学内容数据和质量监控数据,如通过程序设计课程平台可获得学生编写程序的数量分布、学生在线时长分布、学生和教师登录次数统计、学生提交程序时间间隔情况、班级阶段考试的成绩分布、学生个体的成绩变化情况跟踪等信息。这些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和研究逐步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使得教学改革和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教育大数据为教育教学的深层改革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