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之囯就是后来的印加帝国,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代!
尧舜禹时代的《海外东经》概括了中国东面的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地理概况。然而《海外东经》只有六百多字,对南美洲与北美洲的许多重要史料《海外东经》都缺乏足够的记载。因此夏商两代,有学者又重新撰写了《大荒东经》一文。签于当时美洲还有许多尚待开垦的土地,所以作者称之为“大荒”。《大荒东经》共约一千二百多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海外东经》的史料不足。《大荒东经》记载了东海(包括中国东海在内的太平洋大部分海域)、东南海(太平洋南部海域)、东北海(包括日本海与太平洋北部海域),这弥补了《海外东经》对这方面缺乏记载的不足。
大荒东经第1段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囯。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有甘山者,甘水出焉……”。根据相关资料,“少昊”很可能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他亲自率中国的一批因洪灾流离失所的人到今南美洲秘鲁北部建立了囯家,并生育了颛顼。黄帝老后颛顼回到中国,后又接替黄帝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而“甘山”可能指秘鲁的瓦斯卡兰山,“甘水”则指亚马孙河的支流马拉尼翁河。
大荒东经第2段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囯,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据有关资料,上述“东南海”指今太平洋南部海域。
我曾在《<海外南经>综评:沧海桑田话变迁》中论证过,尧舜禹时由于大量的水滞留在现在的陆地上,当时海平面要比现在低200米左右,因此今南美洲西面的纳斯卡海岭当时是一系列露出的岛屿链,这一岛屿链与其他岛屿就太平洋分成两部分,古代的中国人将纳斯卡海岭以北的中太平洋称为“东海”,将纳斯卡海岭以南的南太平洋称为“东南海”,而“羲和之囯”则位于今秘鲁南部与智利一带。“羲和”是当时专门研究太阳活动变化及其对气候、人与动植物影响的女天文学家。这段真实的历史记载于《尚书·尧典》与《史记·五帝本纪》中。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上述记载译成现代文是:尧帝任命羲和为研究太阳、月亮、星星活动规律的总天文学家,并带领多名下属研究总结出节令变化的规律,指导人们的生产。羲和则对她的四名手下作出具体安排:让羲仲到今南美洲委内瑞拉一带的“旸谷”让羲叔到今澳大利亚东南角,让和仲到今非洲的塞内加尔,让和叔到今俄罗斯的北地群岛,以便从不同角度观测太阳、月亮与星星的活动规律。
我曾在其实篇的综评中说过,尧舜禹时太阳活动变化异常活跃,不但造成冰川融化形成滔天的洪灾,而且造成人与动植物的大量畸形。在尧帝的支持下,羲和等天文学家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制定了历法。羲和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日神”。上述的“帝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舜帝,习惯上称“舜帝”。舜帝一生共娶了羲和、常羲、登北氏、娥皇、女英(后两位是尧帝的女儿)等多位妻子。舜帝与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子女,由于羲和是专门研究太阳的历史学家,所以她给这十个子女取名时都带一个“日”字,合称“十日”。
由于观测的需要,羲和经常到现在的南美洲,并在一个叫“甘渊”(可能是现在的喀喀湖)的湖中给十个子女洗澡。羲和的十个子女长大后又在今秘鲁一带建立囯家,人称“羲和之囯”,也就是后来的印加帝国。而后来印加帝国统治者也均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