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一辈子学做老师
前年国家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个人,基础教育的于漪先生名列其中。于先生当选,实至名归。
中国语文教育界有三老之说,老的语文三老,是叶圣陶、吕叔湘和张志公先生。新语文三老,是于漪、钱梦龙和魏书生老师。
于漪老师,这个复旦大学走出来的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复旦大学的骄傲。22岁毕业之后,前8年于漪老师教历史,后改教语文,这一教就是60年。两袖清风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迄今于老师培养的学子以万论。中国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很少有人没受过于老师的影响。
于漪老师德高望重,才艺双馨,堪称中国真正的教育家。任何荣誉于老师都能当得起。甚至使得其他获得同等荣誉的人,如坐针毡。
2010年教师节前夕,于漪老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先生进京参会,载誉归来。整个上海教育界,其喜洋洋者也。
上海市教委借此组织聚会,请于漪老师做报告,想让于老师给青年教师传经送宝,分享先生的成功经验和教学之道。
然而谁也料想不到,81岁的于漪老师,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只字未提自己的成就和业绩,却花了大量时间袒陈自己如何《一辈子学做老师》,反思自己从教近60年来的缺陷和失误,说到动情处,于老师的悔恨和愧意扑面而来,言之谆谆,情之切切。
所有与会老师极为震惊,极为意外,然无不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无不感受到极大的教益。这不仅是最高效的教育之道,更是更纯粹的人生之道。
师之大者,于漪先生也。
在我看来,于漪老师之所以不愿谈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她认识到了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非比寻常性。
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然世易时移,现在的师者,不再是传先生之道,而是传人生之道;不再是授稻粱之业,而是授梦想之业;不再是解学业之惑,而是解人生之惑。
教师立德树人,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一个孩子只有一个生命,一个青春,老师怎么能不诚惶诚恐?怎么能不如履薄冰?
于先生说:“作为一个老师,他心中要有学生啊,学生是你的宝贝啊。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要全身心的投入,用生命歌唱。因为你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啊。在当今世界,诱惑很多邪恶很多,要守正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守正拒邪,是我们教育者的尊严啊。”
把一个老师的教育质量,与国民素质挂钩,这就是于漪老师的使命感。但老师今天的教育质量的总和,不就是明天国民素质的根本?难道不是吗?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每读于漪先生的文章,不管有没有新意,有没有读懂,都有收获。我从未见过于老师,也不在意会不会见到于老师,但这份精神的礼物,我已经领受过了,并且终生感激。
我坚信,教书育人,除了以书育人,当然要以人育人。你要教学生做人,最重要的当然是你自己要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身教大于言传,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向我看齐,这就是一个老师的尊严。
一辈子学做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一个老师,要永远谦卑。我很少外出讲课,基本上能推就推。偶尔讲课,我总喜欢和老师们说,我根本不是什么狗屁名师。我是一个专科毕业生,作为语文老师,我的普通话一点也不普通。你们任何一个人起点都比我高,我能做到的,你们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
我最初想做一个好老师,哪有那么高尚?我只是推己及人,农村太穷了,农民太苦了,应该帮孩子们跳出农门,让他们将来有一口饭吃。我就是抱着这个信念,和学生一起努力,我们都想干出一个人样。
后来到了苏州,有几年时间,我被排除在体制之外,为了能够在学校继续干下去,能够让自己的饭碗稳定一点,获得一种安全感,我才努力做一个不掉队的老师。
但你一直坚持,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你自己都没意识到,有一天,你突然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老师,大家看见你都带着崇敬的目光。我也经历了这一切。我不会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我习惯不了,我总是躲在暗处。哪怕在教研组里发言,我也常常磕磕巴巴。
我明白,我永远成不了所谓的名师。我其实就是那只丑小鸭,飞在天上,也只是丑大鸭。成为一个白天鹅,不是我的梦想,也不是我的追求。
我喜欢泥土,喜欢种子,喜欢农民,我们家多少代都是农民,我对农民有无以伦比的感情。在我看来,好老师是坚持做出来的,是汗水堆积的,是泥土中长出来的,与农民没有两样。
二是做一个老师,要永远诚实。我看过很多拉大旗做虎皮的人,我从来学不会,也不屑。与任何一个大领导交流,我都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但也原谅他们。并不是在任何领域他们都是高明的。一味抬高他们,可能也是对他们不敬。
我总是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是我的观感,也许是错误的观感,我希望他们能够说服我。我不为长者讳,也不为尊者讳,更不为亲者讳。
当然我有说错的时候,认错人,做错事,这些都有。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诚实对待。我是一个农民,诚实地面对大地,面对黄土。这就是一个农民的选择。不说违心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这些年,我与一些人渐行渐远,实质上就是理念不合,再也无话可说了。柴静的《看见》真好。有的人只在看,但很少见。一些高高在上的人,他们的耳朵再也听不见批评,他们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众生。一旦他们不能见众生,何以能见自己呢?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他们所有说的话都是自说自话,再也听不进外界任何片言只语。我从内心为他们感到可悲。既然如何,何必再说?何必再见?相忘于江湖,不也是很好的选择?
维特根斯坦说,罗素退步了,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一旦认为自己没有问题,自己是超人,无所不能,那就已经停止了。于漪先生说自己一辈子学做老师,其意义和价值就在此。
三是做一个老师,要学会坚守。有时候想,我这一辈子没什么遗憾的。一个专科的乡下老师,走过那么多地方,教过那么多丰富的学生,赢得大多数学生和同行的认同,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后来写微信,又有那么多的朋友与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从未见面,但我们看见彼此。每天我们都互相交流和应答。看到你们熟悉的名字,似乎就想到你们屏幕后的样子。为了这一份美好,我会坚持,未来有多久,就会坚持多久。永远有多远,就会坚持多远。
人活一辈子不容易,总希望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子是幸福的。在这个园子里,我们挥汗如雨,不为什么,就为了喜欢,为了高兴,有钱难买我高兴。
我害怕喧嚣,很多人阅读也好,很少人阅读也罢。读与不读,我就在那里。不迟不早,不焦不虑。陶潜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很多人经常找我要求转载,我记得就会给,忘记也就算了,我当然知道转载越多,阅读量越大,但我早就不在意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该来的就会来,不该来的来了也会走。
写微信的这些年,我从来没有为公号做过任何一次宣传,连自己的书也懒得告诉网友,更没有做过任何一次互推。这就是我的清高。我无需炒作,也无需宣传。我就是一个朋友、一个朋友的积累,来的都是客,走了也是友,来来去去才是新常态。
写博客的那些年,倒是有几个老师经常请教交流,后来有几个成名成家去了,再也不来了。我默默为他们祝福,我先天不足,后天不继,为青年教师助力一把,就可能造福更多学生。
但公众号不同,本质上它已不再是我一个人的平台,而是所有朋友和评论者共同的精神家园,该拒绝的我还是会拒绝。
曾经有老师问我如何经营公众号,并让我推荐他的公众号。我告诉他,我从来没做过推荐,也不互推,未来也不会。
怎么经营呢?我不经营。我的经验就是你总是写,把自己内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写出来,有价值大家自然就喜欢;没有价值,推荐了也没用。
更何况我推荐了一个人,其他人要求推荐,我就没办法拒绝,这个平台就成了名利场,注定会被大家抛弃。这个朋友心悦诚服,后来把这个经历写进他的公号,那篇文章的阅读量就很好,这就是真实的体验。
做老师也是如此。我们无需经营,就是你埋头去做。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普通和平凡,与很可能平凡的人生讲和。
然后,把根深深扎进土壤最深处,汲取大地深处的养分和能量,让自己不断葱茏和强大。有一天,说不定你就会枝叶婆娑,绿叶成荫,然后百鸟朝凤,万物齐鸣。
但在这之前,你必须要深深低着头,让汗水一次次漫过你的眼睛。尼采说: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