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廉隅,仁政于民 ——童先林同志百年

童先林(1921-1990)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刘开文
今年是
今天是宁海解放72周年
谨以此文纪念童先林先生诞辰百年
童先林,曾化名林雄、先森,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宁海县人民政府县长。
1921年3月,童先林出生于宁海县前童镇鹿山村一个书香门第。祖父童炳照,又称企予先生,清廩生,曾参与前童小学筹建,一生从教,为当地名绅。其父童保俊,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26年3月到黄埔军校执教,任中校战术教官,与叶剑英义结金兰。同年7月与叶剑英同伍挥师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高级参谋。期间曾任江西省兴国县县长,1934年后失踪。国民政府以阵亡论入祀忠烈祠,牌位号为I4-01。但在1935年春,其母曾收到一封信,信中只告知一个地址:外埠海参崴51号俱乐部李桂英童戚光(童保俊之化名)。究竟是阵亡,还是另有隐情,限于当时环境与条件,没能去海参崴联系,从此成了无法破解的谜团。
▲童先林父亲童保俊(1894-?)

▲童先林母亲葛桂香(1898-1987)

童先林的母亲葛桂香,娘家在离前童不远的岔路高坦村。这是一个裁缝家庭,其父手艺高超,办过小作坊,也到宁波等地游艺。家有三女,其母为幺,她天资聪慧,侠肝义胆,孝顺公婆,厚待小叔、小婶、小姑,交好邻舍,悉心教育子女。更可贵的是,在这位坚强的母亲教育和支持下,童先林和堂弟童先巩两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共有七人加入共产党,其中有三位在抗战中期入党并成为党的领导干部。
▲1938年下半年,童先林在天台育青中学高中部学习
童先林少年时期,就读于宁海正学小学和宁海中学初中部。14岁失怙,其母亲就将童先林与其姐姐送到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附校“启迪补智学校”补习,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中共党员。由于当时局势动乱,尽管只学了半年就由母亲领回,但他初次接触了新思想,人生信仰受到了深刻影响。1938年童先林先后就读黄岩中学初中部和天台育青中学高中部。育青中学原是上海一所私立中学,1937年秋,由于日寇入侵而迁至天台。天台是教育家陈荩民的故里,由其夫人阎振玉女士任校长的育青中学里,有不少教师为共产党人。童先林在校参加了读书会,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等活动。1939年春末,童先林因病休学到前童小学任教。在这段时间,他目睹耳闻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宣传教育,还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对共产党有了深刻的认识。1940年3月,童先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献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
▲1973年,童先林(后排左一)和曾经的战友在前童官地合影留念
1941年4月,童先林任中共前童中心支部委员,负责前童农民支部。1942年2月,受党组织派遣去庙岭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当年8月,在前童鄞县联中高中部读书(宁波沦陷迁至)。翌年6月,任中共宁西区委委员。1944年3月,任重建的中共宁海工作委员会委员并兼管南区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夏,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国统区共产党的方针从隐蔽坚持转入公开的武装斗争。1947年1月底,中共浙东工委在宁海县西乡白岭根召开会议,史称“梅花村会议”。会上传达“上海会议”精神,决定着手建立“台属地区作为发展浙东游击战争的中心、出发点和立足点”。
▲1982年,童先林(前排右一)和参加宁海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的老战友合影
“梅花村会议”后,中共宁海工委的工作重心转到配合浙东工委开展武装斗争上来。1947年3月,台工委调县工委委员杨民奎去台属参加武装斗争。当年10月,台属工委要增调一位县工委领导去搞武装斗争,当时县工委委员共三位,其中二位表示不愿离家去参加武装斗争。此时,童先林不顾自己高度近视,毅然奋勇前往。童先林到台属“铁流”部队任民运组长,还兼负后勤保障。不久,就亲身经历了生死淬炼的里金突围反击战。此战计划是缴了国民党将领刘膺古家的武装,然后去四明山整训。当晚,夜宿在天台亭旁里金村。因军情泄露,翌日清晨,发现被敌人包围。敌众我寡,经一天激烈战斗,我军击退敌人数次围攻,到天黑后部队主力反冲锋终于跳出包围圈,突围离险。童先林因顾及战友和财物,动作慢了一步,以致脱离了部队,只身携带文件和金银货币躲藏在深山冷岙。后经过四天的周折,历尽艰险,克服种种困难和伤痛,终于在群众的掩护下回到宁海。到家后,即向上级详细汇报了事件经过。经核实,台工委书记邵明亲自来童先林家,对他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给予表扬和慰问,高度表扬童先林的机智勇敢、立场坚定,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不但自身安全,还保存了全部经费。邵明书记号召台属地区广大指战员向童先林同志学习。同时,根据童先林的伤势,一时不适行军作战的实际,决定童先林回宁工委工作,仍任县工委委员,在三门谢家小学以教书为掩护,负责宁海、三门两县的组织和联络工作。
▲1986年,童先林(前排右二)和老战友在宁海县招待所合影
1948年3月,台工委副书记许少春被捕波及宁海。5月,国民党宁海县党部来前童抓捕童连昌,被前童党支部发动群众围堵而未成。接着县党部采取约谈的方式,叫童衍孝童连昌自去城关。童先林得此情况力劝二童勿去,认为此行凶多吉少。但二童不听劝阻,结果被捕后变节妥协。二童被捕后,童先林曾与官地党支部书记杨国宾策划解救或劫狱,但因事变放弃行动。在危急关头,童先林毅然临时负责起县工委工作,面临危机,沉着应对。一面派左军速去四明山向浙东临委书记顾德欢请示汇报,一面依靠官地等村党支部和群众骨干立即采取各种紧急措施,设法保全未暴露的党组织,使损失降低到最少范围。
1948年6月,台工委改组宁海县工委,组成以杨民奎为书记,童先林、李黎为委员的中共宁新工作委员会,以利开辟宁海西南山区和新昌飞地的游击基地。当年8月,童先林任宁天新工委委员。10月,任宁新工委委员,浙东行政公署第七办事处(宁海)主任,同时兼任“洪流”部队下辖的第一武工队队长,这也是童先林专事政府工作的开端。
1949年6月5日,童先林参加了在天台城关举行的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会师大会,会后他同李笑海带领南下干部来宁海与坚持地下斗争干部会合,同时为迎接宁海解放筹划各项准备工作。当年6月,先林任中共宁海县委委员、宁海人民政府县长。7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61师参加宁海的解放,并亲自布置嗣后进城的安民和旧政权各项接管工作。
▲童先林的人民大学毕业证书(1953年)
1950年2月,童先林经组织推荐,选送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用系学习,并在1953年7月以优良成绩本科毕业。在校期间,他任系学生总支书记和班长。同年8月,分配至中央财政部监察司地方预算科担任综合科科长,为新中国的财政大计认真努力工作。
▲童先林(左一)与中央财政部监察司的同事在北京(1954年)
1954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央决策暂缓进行民主改革,但急需大量干部进藏支援,中央财政部也奉命抽调一批干部进藏,这也是中央首批援藏决策。此时西藏政治生态诡谲、工作条件简陋、自然环境恶劣,有人畏缩,托词退却,而童先林又像战争时期一样主动请缨,表示“我独自在京,无牵连,愿赴藏”,后获准。翌年5月,参加中央进藏队,任中央进藏干部大队党委委员、副大队长兼财政中队队长。他随队从成都出发向拉萨进军,长途跋涉二千余公里,历时三个多月,途中历尽千难万险,克服种种困难,终达拉萨。抵藏后,先后担任中共西藏工委财政部办公室副主任、工委政研室研究员、工委农村工作部二处副处长等职。在藏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忍着高原反应的折磨,带领医疗队、工作队足迹遍及西藏各地,开辟西藏统一战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帝国主义,为尔后的社会改造创造条件,同时对西藏那些封建上层人士的改造等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童先林(后排右一)与战友们在西藏(1956年)
1957年9月,童先林调回浙江,任台州地委财贸部党组成员、专员公署财政处处长。他带领全地区财政系统的干部为全区财政当家理财,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这段时期正逢大跃进,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说实话真话,因而得罪了某些领导。1958年12月,台州专区撤销,童先林于1959年2月离职学习。同年5月,任温州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当时师院因资金缺乏几乎停摆,经童先林多方努力才使师院摆脱困境。1961年年初,温州地委欲搬到师院,要师院另觅院址。经对新址考察后上诉省委,与地委打起“官司”。“官司”打赢了,但地委调他至温州工业学校任校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童 先林又回台州,任专署财政办公室副主任。当年10月,调任台州农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兼台州农科所所长。
▲童先林(前排左六)和温州师范学院生化科毕业生(1960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台州农校是重灾区,童先林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造反派们威逼 先林承认强加在他身上的莫须有罪名。童先林不畏强暴,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拒不承认。他们恼羞成怒,丧心病狂地大打出手,导致童先林遍体鳞伤。他妻子闻讯赶去送药,也遭毒手。这伙人还掠走先林的印章、照相机等物品,停发工资。面对如此困境,先林坚定信念,相信组织,相信群众,并严正声明:一不会自杀;二无亲笔签字一律无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

▲童先林夫人葛益妹获“浙江省三等劳动模范”(1951年)

1971年,童先林被宣布解除审查,恢复使用。先后任专署粮油种子公司负责人,专署财政贸易局副局长(主持工作),专署财政税务局副局长(主持工作)。1979年3月筹建台州地区建设银行并担任行长,直至1981年4月离职休养。
童先林离休以后,抱着伤残之身,致力于党史的征集、宣传、教育工作。他多次参加台州市、三门县和宁海县的党史征集活动,写了数万字亲身经历的珍贵革命斗争资料。他关心宁海的发展,特别关心宁海的老区建设。
▲1986年,童先林参加台州财税会议
他光荣在党五十余年,党性坚如磐石,初心永远不忘,拼搏奉献,信仰坚定。他身为党的高级干部,长期从事财经工作,掌管财经大权,但他一生清廉俭朴,丝毫不染,多次调动工作,坚决服从组织,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不计个人安危。他勇挑重担,关爱群众,他常年将工资的三分之一资助困难群众,关心“三老”人员。
童先林对子女严格要求、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注重晚辈的人格修养,强调全面发展,他的晚辈们都学有所成业而有专。童先林妻子儿女的户口一直在农村,只身居住在20平方米的公寓。子女假期前来探视父亲,既不住旅社,也不住招待所,只将公寓略作规整腾出空间,以地为床,书报为枕席,眠之泰然。后分得小套宿舍,父子拉车,动手搬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长女国安、长子国健在宁海中学读高中,每人每月生活费10元,要求精打细算,节俭朴素,还要详记账单,以备年底查验。国安还因记账不完整而受父亲批评,国健由于记账详细而蒙表扬。儿女的婚嫁之资一概200元。他留给子女的是众多书籍与淳厚的家风。
在革命战争年代负过伤,加之历经西藏环境的艰苦和文革时期蒙受的摧残,童先林多病缠身。省、地领导十分关心他,欲安排他去上海、杭州等地诊治。童先林为了节省开支和减少麻烦,而是选择去有亲戚所在的宁波治疗。事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叠诊疗单据而未报销。
▲童先林书法
1990年6月,童先林因伤病复发,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0岁。得此噩耗,宁海数十位干部群众自发冒着暴雨,绕道赶赴临海送别宁海人民的老县长、好县长。“出生入死赢得光辉齐日月,廉洁奉公留得清白在人间” 这幅追悼大会上的挽联就是对童先林同志一生最好的评价。
斯人虽逝三十余,风范常留在人间!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0)

相关推荐

  • 【乡韵】弘扬宁海乡土历史

    作者丨胡克均 摘要 乡土历史.乡土文化是形成人们思想灵魂的源泉.芸芸众生来到红尘世界,最早接触的是生身的父母,认识社会的第一个窗口是生于此长于此的故乡.通过亲身耳闻目睹.父母的熏陶.老师的教育,认识了 ...

  • 梅花村会议遗址|梅花精神永放光芒

    前言:宁海县岔路镇梅花村的前身是白岭根村,位于宁海西南部,梅花村会议遗址就在白岭根村葛希曾家.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梅花精神永放光芒 --"梅花村会议"故事 ...

  • 营救中共台属特委书记刘清扬的故事(上)

    营救中共台属特委书记刘清扬的故事(上) 李兆建/文 1938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指示,成立中共浙江省临时省委(9月中共中央批准为正式省委).临时省委指派以组织部长谢文清为组长,陈阜.张忍之为 ...

  • 宁海进入台州的第一村,山重水复,即将移民到宁海

    宁海县清溪水库移民区,山重水复,蜿蜒曲折. 台州市天台县泳溪乡岙溪村,是宁海县沿清溪进入台州市的第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清水秀又一村,恍如进入世外桃源. 因为修建清溪水库,岙溪村和上游的岩下方.岩 ...

  • 台州红色地下交通线的故事①

    台州红色地下交通线的故事① 台州党组织 初建地下交通线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寇的疯狂侵袭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中共台州地下党组织与敌人斗智斗勇,建立了一条神秘的红色地下交通线. 这条神秘的红色地下交 ...

  • 宁波行政区划当代史,宁海由台州来,绍兴曾属宁波

    宁波市的地级行政建制源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的明州.明州因境内四明山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后来的历史中,明州陆续改为余姚郡.庆元府.庆元路.明州府.宁波府.宁波专区.宁波地区,延续至今为 ...

  • 【烟火日子】 力洋酒事

    岁月里的风景,每一幅都很曼妙,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酸甜苦辣的滋味,都是可以慢慢书写的人生故事. --<烟火日子>第42期 作 者 /   庸星 一 酒由五谷杂粮发酵而成,古书上说:&qu ...

  • 宁海进入台州的第一村,水库建成后,永远回不去的故园

    宁波市宁海县清溪水库移民区之旅,颖之来到了第三站,台州市天台县泳溪乡岙溪村. 从宁海县桑洲镇,沿清溪逆流而上,九曲十八弯,蜿蜒曲折,穿越风景里.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清水秀又一村,恍如进入世外桃源. 从 ...

  • 队知识|召开学校少代会

    海外购物2020-06-18 13:51召开学校少代会的流程按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2017年2月22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和2018年1月22日印发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组 ...

  • 应可军 |宁海倭乱纪实

    宁海倭乱纪实 文/应可军 宁海元末就有倭寇屡犯白峤一带,杀人劫物,掳掠妇女,官兵不能制.水车陈性中组织村团,设计歼倭.至正初(1341-1345)某年九月初七,倭船数艘又侵白峤,犯水车,性中佯与周旋, ...

  • 曾经属于台州的宁海,为何划给了宁波?

    在浙江省宁波市最南端,这里有一个名字中同样带"宁"的县,它就是宁海县.一个宁波.一个宁海,好似一对兄弟的名字,互相对应.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以前学过鲁迅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