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99: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如何查?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SAH,临床上将其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

一、影像检查目的
(一)CT技术
识别SAH,并根据出血的部位、范围推断出血的原因[
动脉瘤性SAH,CTA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
(二)MRI技术
了解SAH累及的范围,并根据出血的部位、范围推断出血的原因。
SAH,MRA及MR-VWI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壁特征及强化判断动脉瘤的稳定性
二、技术规范化应用
针对临床上怀疑SAH患者。
(一)高级卒中中心
1.首选头颅NCCT
2.强烈推荐尽快完成增强CTA检查、重建及诊断
3.轻症患者(配合良好),建议完成1次MRI平扫
4.轻症患者(配合良好),鼓励使用3.0T MR进行动脉瘤管壁成像。
5.采用CTA或MRA定期随访;
随访间隔:首次复查间隔6~12个月,
随后间隔1~2年定期复查,直至动脉瘤形态出现变化或患者出现动脉瘤相关临床症状
(二)防治卒中中心
1.首选头颅NCCT
2.推荐尽快完成增强CTA检查、重建及诊断。
3.轻症患者(配合良好),鼓励完成1次MRI平扫及MRA。设备要求1.5 T以上。
4.首次复查间隔6~12个月,随后间隔1~2年定期复查,直至动脉瘤形态出现变化或患者出现动脉瘤相关临床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规范化流程,图示红线上方对应防治卒中中心职责范围,高级卒中中心职责范围包括红线上方及下方(MR-VWI:MR血管壁成像)

三、影像评估
SAH影像学评估的首要任务是判断有无SAH。一旦发现SAH,CTA有助于尽快判断其病因。如果为动脉瘤性SAH,则需要评估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瘤壁等,有助于判断SAH的责任动脉瘤。

首发 | 第67病区

作者 | Ryan Lau/刘锐

编辑 | Ryan Lau/刘锐

插图来源 | 网络

题图来源 | 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