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修养|依利而行必多怨
风情流觞 2021-03-01 00:43
追逐利益是人的本性,谁不愿意财富多一些,生活优渥一些?钱是好东西,没有人不喜欢的。人们常说,钱不能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时候一分钱可以难倒英雄好汉。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天下之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利益而奔波,王侯将相还担心贫穷,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利与害面前,人本能地会选择对自己有利那个面,而要极力避开有害的那一面。但是,在追逐利益与厌恶害处的方面,君子与小人是完全一样的。
孔子也认为寻求利益没有什么错,但是他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放,按照、依照;怨,怨恨。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追求个人私利,一定会招致别人的很多怨言,甚至怨恨。
利害,利与害是紧密相连的,有利就可能有害。
有时候,是对别人的损害。因为他只按照自己的利益来行事,也不顾及自己在求利的时候对别人造成的损害,他在获得自己的私利的同时,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有时候,是对自己也是损害。损人利己,必然招致别人对他不满,不爱多事的人对他心怀不满而有怨言,斤斤计较的人会与他进行争执,而报复心强的人会对他进行报复。
不要以为,自己占了别人便宜就沾沾自喜,其实,后果很严重。别人对他怨恨的程度与他获得利益的多少成正比,也与他对别人损害的程度成正比。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利益越多,损害别人的利益越多,人们对他的怨恨就会越来越大,报复心就会越强烈,那么他取得利益利后的害处就越大。
一个人只把个人的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他也许会有一时的成功,但他肯定走不长远。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利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人与人之间必然是矛盾重重,不但会引起各种各条瓣社会问题,甚至会危及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存亡。
《孟子·告子下》:“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臣下怀着求利的心为国君干事,当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心侍奉他的父亲,当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心来对待哥哥,大家都不讲仁义,各自怀着求利的心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因为,从上到下都只追求一己的私利,而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就会诱发人与人的争夺,最终使国家危亡。
在利益面前要想不引起人们的怨恨,就要正确对待利益,要见利思义,依义而行,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者国家的公利,人们就不会有怨言。
明代有一个叫郝子廉的人,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他每次在河边给自己的马饮水时,就往河里扔3个小钱。他到自己的亲姐姐家吃饭,临走时在姐姐家的炕席下面悄悄地压了50文钱。他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也说明了他为人不贪便宜,不管是无人管理的小河,还是自己的亲人,都不沾光。
不能“放利而多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同样也是做人的应该遵守的原则。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人们在投入的时候首先考虑成本与收益比。与人相处时,利益成了许多人考量的首要因素。无时无处不在言利,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拥有财富的多少也成为衡量的首要标准。
对财富的不满足,对利益的贪求,就是有些人做事完全以利为标准,“放于利而行”,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者损害的公众利益,引起了人们的义愤,这就是“多怨。”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警惕。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人由“组织人”、“社会人”变成“经济人”,不言利是不可能的,不追求利益也是不现实的。在求取利益时,首先利益应该是自己的正当利益,不能是不当之利;其次,追逐利益的手段要合理、合法,不能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只有利人利己,才能不招致怨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