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人才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

嗨,这里是HR新逻辑-HRL
人才发展一直是近2年企业和HR讨论比较激烈的话题,任正非曾经说过: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次特意对话世界500强人才发展实战专家何欣老师,把何欣老师18年世界500强的人才管理、人才组织运营的工作经验、底层人才管理逻辑,挖掘出来分享给你!
  • 采访人:吴不懂,HR新逻辑创始人&CEO
  • 对话嘉宾:何欣,人才发展实战专家
阅读前思考:
人才战略是什么?
人才战略如何跟业务战略打通?
HR在人才战略上扮演什么角色?
01
HR懂业务,是和业务平等对话的前提
我并不是人力资源科班出身,本科专业是金融。
2002年,我在一家软件企业做技术服务,在和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企业管理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在网上,很多观点引起不少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关注和兴趣,这其中有一位家乐福中国的HR。
在这位HR邀请下,我加入了家乐福。
从人力资源专员做起,在这家成熟的外资零售企业,我有机会接触HR各大模块,家乐福有着成熟的人力资源体系,在这里让我的能力和视野都有很大的提升。后面经历了央企华润置地集团培训总监、万达集团、碧桂园、平安集团这几家500强企业。
这些经历让我对如何支持业务、如何懂业务都有了更贴切的感悟:
一个不懂业务的HR,和部门的对话就像小孩子请教大人问题一样,粗浅而且不着重点,这样就很招人烦,更不可能和业务部门平等对话。
帮业务的前提是懂业务,不能钻在人力资源圈子里做研究,多去贴近业务部门,最好是做业务。
比如地产天天喊高周转,你不参与一个项目,还是找不到支持业务的重点。
再后来,我在平安集团担任平安大学的首席学习官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平安大学是集团投资6-7亿成立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基地,整个团队教职团队有50多个人。
这个时候我在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在企业内部还有没有上升空间、在外部有没有新的机会。
年轻的朋友们在思考职业规划的时候,也应当内外部结合着去考量。
我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同地方都有不同成长,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程,每一步都算数。”
02
人才战略“双P模型”,左手战略右手人才
连续负责 5 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人才管理与组织运营工作,我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体感和感受,我将人才战略与组织运营工作的关注点提炼为一个“双P模型”,为人力资源从业者做一个工作思维的提示。
第一个P:platform(平台),是人力资源团队的工作重心。
在人才战略的各项工作过程中,将系统与平台工作做好。
比如建立招聘的标准流程、绩效指标制定的原则、内部讲师管理办法等,让各项人才战略工作有明确的标准化及实施流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二个P:player(选手),是业务单元在人才战略中工作的重心。
业务管理者要成为选手,充分参与到人才战略的实施过程当中来。
比如,提出招聘要求并亲自参与到面试环节、制定本部门的绩效指标并实施绩效辅导、成为内部讲师并培养下属等。
而管理团队级成员更是人才战略的决策者,作为“选手”活跃度应该是最高的。
人力资源工作最大的悲哀,就是既做了平台又做了选手。
比如,自己定下招聘流程,又自己全程一个人去做招聘;自己定下了各部门的绩效指标,又自己为各部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自己定下了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又主要由自己去讲课,业务团队不愿意动。
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实施人才战略的话:
第一,HR迟早累死;
第二,这个组织的人力资源体系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HR的“黯然退场”,也是迟早的事。
业务单元在人才战略中最大的困惑,是既做了选手,还要自己去做系统或平台。
比如,他知道要为本部门建立考核指标,也认同这个考核指标代表他对员工的管理意志,但问题是他不知道按照什么方法去建立。
这个时候,人力资源就应该为业务单元赋能,一方面建立或引进对应的系统和平台,打造对应的工具、流程,同时主动出击去了解和解决大家在推行人才战略的时候,涉及到的一些人才管理专业上的问题。
不然,业务单元知道要做,但不知道怎么做,人才战略也不可能成功。

选手最大的痛苦就是不了解规则,平台最大的痛苦就是选手不愿意动起来。
除此之外,HR还要关注两个点:

第一,双向赋能:业务团队与人力资源要学会“双向赋能”。

业务团队要让人力资源更了解业务,比如创造轮岗机会、让人力有机会参与到一些业务环节,这个赋能叫做“业务赋能”;而人力资源需要让业务团队更了解人才管理,为业务团队传递必要的工具与培训,这个赋能叫做“人才赋能”;
第二,视角转换:人力资源工作最大出发点,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变成别人的工作。
和业务团队协同任何人才工作的时候,需要充分思考这项工作对对方的益处,从对方视角入手,而不是以“管控方”、“要求方”的角度入手。
比如,需要业务管理者提出部门绩效指标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了解管理者的管理要求,提升一线团队的执行力,更好地帮助部门完成业绩。
如果动辄开口就是“为了完成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人力资源需要你提交部门的绩效指标”,这样的“要求”,就很容易带来“甩锅”的行为和两个团队之间的矛盾。
还有很多日常的人才管理工作细节,建议人力团队都从“无利不起早”的角度思考:如何让对方认为这项工作是他的工作而不是你的工作,你是为了配合、帮助他而不是要求他——这是未来工作最大的出发点。
最后,人力资源一定要和管理团队的意志吻合,既善于了解管理团队的想法,又善于有效借力,千万不要单打独斗,这是成为“王者之师”的必要条件。
而HR管理者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才战略的天花板,左手战略、右手人才,是双向并行、不可偏废的行为。
03
懂业务又懂管理,是HR稀缺人才
在人才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内部最可怕的事情有两件:
1)懂业务的不懂人才。
作为和业务战略并行的企业战略之一,在很多企业,人才战略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并负责实施,这会带来执行角度的障碍。
人力资源部门最大的价值是做好系统和平台,却无法保证成功实施。
确保人才战略成功的主要推手,是公司最高领导和管理团队,这必须是老板的一把手工程。
毫无疑问,总经理肯定是企业里最忙的一个领导了。但不管多忙,人才战略的实施都应该成为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组织是个很现实的地方,一件事情如果老总不严肃对待,没人会相信这是企业真正要做的事情,经理们也当然不会加入了。
事实证明,管理出色的企业,其老总甚至一半时间都花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健力宝曾经是一家伟大的企业,对于健力宝的陨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广东企业家曾认为,健力宝最大的问题、最大的危机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中层干部以上的人才。
他说:“打个比喻,一个人只能担130斤的担子,再加上几十斤,腰骨就折了,你只有去找能担200斤的人才”。
健力宝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发展与淘汰机制,不但自身缺乏人才,而且对外部的人才也不够重视,与许多有识之士擦肩而过,这与它曾经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提出了“第五级领导者”概念,他认为领导者的工作中,第一是人才,第二才是战略。
他们需要吸纳称职的人,淘汰不合格的,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然后,他们才去思考该向哪个方向前进。
在我的看法里,这个观点有极端抬高人才作用的嫌疑。毕竟当前企业管理者的第一要务,还是要根据市场选择正确的战略方向。
但不管怎么样,人才战略依然是业务战略重要的支撑:企业自身的人才状况,也是制定战略的重要参考因素——企业可以找到N种战略,但它一定要选择适应自身人才状况的那一种战略。
2)懂人才的不懂业务。
《国风·王风·黍离》中有这么一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者醉心于自己的专业工作,天天研究这个理论那个技巧,却不清楚本企业战略的方向和业务的痛点。
只知低头走路,不知抬头看天。专业研究得多了,手里拿着一个锤子,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就要留住什么样的人。这一点都需要人才管理者先对业务战略有清晰的认知。
任正非经常引用韩非在《显学篇》中提到的“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这句话。
如果要做好一个后台管理者,最好有一线的从业或轮岗经验,或经常到一线去做“现场管理”,这样才能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的制定方针政策,支撑业务战略的成功;“专业的不等于合适的”,老是违背业务现状、死扣理论出牌,就很容易变成新时代的“赵括”。
所谓“千军易得,良将难求”,一个既懂业务又懂管理者优秀人才,将会是未来企业管理亟待培养的人才。
记住这个公式:人才战略的成功=规划及实施人才战略的专业性*管理者承诺
写在最后


互联网时代导致了人才在企业内的生命周期变短,对于人力资源专业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索人才战略目前的发展格局,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人力资源从业者应该追逐的方向。

希望吴不懂和何欣老师的这篇采访对话,能给你的人才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