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孩子自信起来
一个自信的孩子,才会去勇于尝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才能更容易成功。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非常关键。
当然,自信并非自大,自信是对自身能力的较为客观恰当的评价,自大则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那么,一个不自信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呢?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对如何培养孩子自信获得启发。
每个人面对同样的结果,会有不同的归因(归结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在《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本书中,作者有如下的表述:
悲观的思考者,往往进行消沉性归因,当坏事发生时,他们进行内部归因——“这是我的错……”,并且认为未来的改善不在他们的控制之内——“我不可能把它做好……”。
同时,面对好的结果,他们则会以为是暂时的幸运,或者是他人行为导致的结果。这样的归因风格导致了绝望感,从此,让他们缺乏了改善个人命运的尝试。
我对书中这段话非常赞同,因为我的学生中就有这样的孩子: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个以前学习不错的孩子,高考没有发挥好?现在看来,答案可能就在上面那段话中。
那个孩子本来智商比较高,也很努力,但是,到了高三,因为受过几次没考好的打击,于是开始怀疑自己,逐步失去了自信。后来的考试,即使考好了,她也一直说是幸运和偶然,在高三最后阶段,成绩经常起伏不定,她变得越来越焦躁,最后高考失利。
所以,改变孩子的归因方式,对树立自信非常重要。但这又不是能够轻松做到的,想当初,我也曾多次告诉这个孩子,你考好了就是你的真正的实力啊,为什么你不自信呢?但是依然没什么效果。
那么,现在我明白了,对于这样不自信的孩子,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的培养,让他们逐步调整思维方式,以此来改变“消沉性归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工作。
首先,应该让孩子意识到,他的归因方式是有问题的,要让他对自己错误的归因有一个清晰的觉察,明白这样错误归因的危害。
告诉孩子“当你这样归结为主要是自己导致了失败时,这就是消沉性归因。”既然我的归因是有问题的,那么,就需要尝试着去改变。
怎么改变呢?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了。这就过度到了第二点。
第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能够成功完成的作业,让孩子体验自己的能力,并且家长要跟上描述性赞赏。
什么是描述性赞赏?就是不要简单说“你太棒了,你很聪明,你就是有能力”等等,而是具体说一下孩子在哪些方面、通过努力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者进步,家长对此有什么感受。
比如孩子弹琴弹的很好,你不要简单说“你弹的太棒了”,而是要具体描述一下:“你把这首曲子演奏得很有力量、有节奏,我真的很喜欢。”
家长要学一点发现孩子优点的技巧。其实无论孩子做的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发现孩子做的好的方面来鼓励孩子,但是,很多家长往往专门挑出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以为这样指出不足才能避免孩子骄傲,才能促进孩子进步。
比如,孩子做了五道题,错了两道题,那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你做对了三道题,这说明你是有能力做对的。然后,让孩子带着这样的心理去看那两道错题,孩子就不会失去信心,并且更愿意去改正错误。
家长要清楚,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肤浅,你一夸他,他就骄傲地不知天高地厚了?那样的孩子极少,反而是你对孩子真诚的肯定,会激发他的动力,关键是你赞赏的方式是否正确。
再次,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具有“消沉性归因”的倾向,可以运用“小的归因扭曲”来进行矫正。
什么叫“小的归因扭曲”?就是为了鼓励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家长可以将他们失败的责任适当归结于困难情境,从而让孩子增加对问题的掌控感,让孩子逐步变成乐观的心态。
这样的方法可能对家长来说比较困难,因为我们很反感对孩子做错后的强词夺理,一旦孩子强调理由,家长就采取严厉打击的策略,害怕孩子因此就不努力了。但是,家长需要注意,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家长要清醒地意识到,让孩子太过自责不利于他改正错误。我们要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地想方设法让孩子产生自责,因为一个太过自责的人,是缺乏力量的,他会感觉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更不会去尝试改变。
经常让孩子产生自责心态,这是孩子失去自信和力量的主要原因。
总之,要让孩子自信起来,需要家长不断创造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对自己另眼相看。为了增加效果,可以让孩子无意中听到家长对孩子的正面评价;也可以通过某些仪式感,让孩子对自己成功的时刻更加牢记于心。
如果孩子又进行了“消沉性归因”,家长可以进行提醒,并且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让孩子重新走上自信的轨道。
如果觉得以上我说的还有一些道理,别忘了点“在看”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