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潍县城春秋(上)
友情提示:本文1253字,阅读约需5分钟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直到1983年撤销,前后存在六百多年。潍县城初建时为土城,但其建筑形制和规模,直到明代中后期才有了确切记载。明正德七年(1512年),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潍县城。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了强化城墙备战防水的功能,县令邢国玺命人砌为石城。所谓的石城,城墙并不是全部由石头垒砌,而是只有城墙外侧为石墙,内侧依然为三合土夯实的土墙。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郑板桥倡捐大修潍县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潍县故城重修,后在光绪年间又历经6次小修。
据明万历年间的《潍县通志》记载:潍县当时有11917户、21769人。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上的四条大街,即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县治前街。这四条大街在大十字口(今东风街与向阳路交叉口)交汇,这里是当时全城的中心点。整座县城由此分割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范围大体相等的隅。县治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城内陆势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为大十字口。
大十字口是城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无论是迎送官员、节日集会,还是城隍爷出巡等,都要经由此处。尽管朝代更替、沧桑巨变,大十字口的重要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改变。全城共有48条街巷,多以姓氏、名胜、地貌、景观、署衙等命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