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唐人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体发展史的一个高峰。而一提到哪些泠泠盈耳的动人名篇,自然就会联想起哪些七绝名家。王昌龄、李白、李益、杜牧、李商隐......等等等等。而历来对李益的赞许,明人胡应麒《诗薮》曰:“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李益为第一。”是的,开元之后的七言绝句,李益当之无愧的第一,而其中,又以《夜上受降城闻笛》为最佳!

原诗如下: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一首抒写久戍边地怨情的诗。前两句以对偶句写景,点题“夜上受降城”,写登城所见;后两句用散行文字抒情,由“闻笛”引出登城所感。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之为李益七言之中的代表作呢?主要是此诗一成,便广为传颂,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发出的无言怨情。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唐王朝愈发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对于日益严重的边患,也愈来愈束手无策。杜甫去世前哀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到李益的时代,无论内陆或者边疆,战血依然长流不断,军声依旧时时可闻。

昔日保家卫国、立功边疆的豪情,已逐渐转为怨望思乡之情。虽然在盛唐诗中也有王昌龄的“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的征怨,但在那个时代作为主旋律的,依然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毅和决心。中唐诗中也有“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忠勇,但更多的事“白发生头未得还”。久戍不归是李益所处的特定时代的主题,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理状态的反映。战争又不停歇,一旦远走戍边,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归期无望。相比较同时期同主题的其他作品,李益的这首诗最厉害的就是唱出了具有普遍意义将士的心声。绝句到了中唐、“句意愈精,筋骨愈露”,而李益的绝句却能独主风神,意味无穷。《夜上受降城闻笛》写得十分简洁且清空。三句写景,却无一粘皮着骨。绝句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第三句的转笔,最关键,也最难写。《夜上》其诗最难得的的是,第三句的妙。妙就妙在首先于前两句既相应又相避。承前两句,也是对环境的描写,但前者描画线条色彩,第三就则摹写音响;

同时,也承接前两句,做抒写乡情的铺垫,但前者写所见,由视觉引动绵绵乡情,这句则写所闻,由听觉把乡思引向滔滔感情的洪波。转折巧妙,有放有收。绘声绘色而转入声音,从情商收紧,从而使抒情的末句得以从容自然流出胸间。末句以景写情,也增加了全诗的韵味。前三句已蓄势有余,一般末句就可以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独辟蹊径,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了一个回旋,用想象中的一个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虽绝而意仍不绝,在戛然而止时仍然在荡开一个有一个涟漪,回味无穷!画面,诗情,音乐之美熔于一炉,字字写情,笔笔传神,却又没有一句用来直抒情感。这便是这首诗的”绝”之所在,没有直抒,但笔下的诗情一句饱涵含在画面与音乐所统一构成的诗歌形象中了。这比起一味直抒的写法,即显得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是故,《夜上受降城闻笛》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