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丨警惕!白塞病累及冠状动脉,罕见又危重!
白塞病为一种慢性多系统炎症状态,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或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常在30~40岁发病。白塞病累及心脏的病例并不常见,但是一旦出现心脏受累,患者往往预后不良。
病例介绍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患者接受了抗栓治疗,随后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显示主对角支和左回旋支有多发的动脉瘤。其中最大的一个动脉瘤在左前降支和第一对角支分叉处,直径为8 mm。高度怀疑为白塞病,随后转至科室内得以确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心绞痛完全消失。
一年后,患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次入院。查体完全正常。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下壁导联和心尖侧导联ST段压低(图1)。血液检测提示生物性炎症综合征,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无升高。
图1
图2
图3
图4
此外,第二对角支上有两个直径分别为3 mm和4 mm的小动脉瘤。患者在控制炎症后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动脉瘤囊内充满了大血栓,并与左室和肺动脉侧壁接触。切除动脉瘤后缝合了动脉瘤颈部。之后用左乳内动脉做了左前降支搭桥手术。术后没有发生异常,患者顺利出院。
讨论
白塞病很少以冠状动脉疾病为首发症状起病,1982年首次报道了一则病例,患者典型临床表现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文献中描述了几种可能的发病机制:血管炎继发的冠状动脉阻塞,原位血栓形成,动脉瘤或扩张的主动脉窦压迫血管,或者较少见的由微血管功能损害。在白塞病期间冠状动脉疾病的管理模式是基于内科医生、心脏科医生和心血管外科医生的多学科小组共同进行的决策。一般来说,除了标准的抗缺血治疗外,强烈推荐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联合用药。
患者可以通过单独的药物治疗获得完全缓解,有些动脉瘤甚至可能完全消退。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有必要进行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巨大动脉瘤(大于2 cm),进展快,破裂风险高,建议手术治疗。在其他情况下,可考虑外科或介入治疗。然而,这两种技术可能带来更大的疾病进展风险,这是由它们的路径效应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而术前进行最佳的炎症控制、植入前仔细检查动脉或静脉移植物,以及避免对主动脉过度操作等措施可以减少这种风险。
小结
白塞病罕见累及冠状动脉病变,一旦累及,患者病情会很严重。通过血管造影检查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血管瘤,其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由于这种病情的演变具有不可预测性,以及关于外科和介入治疗的中期和长期效果的数据不足,因此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投稿人:金正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吉林省图们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Sameh Ben Farhat, Mehdi Slim. A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revealing a Behçet’s disease: a case report. Pan Afr Med J. 2020 May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