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视敏度吗?

跳出摄影圈,从美学的高度回看摄影

你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

什么是视敏度

变异点一般都比较小,如果变异点太小而无法看清,或与背景混杂而影响其清晰度,都会使变异点的作用大打折扣,就达不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了。所以变异点应有一定清晰程度的要求,应能引起观众的视觉注意机制的关注,故变异点能否符合要求值得关注,视敏度就是一个考量的指标。

什么是视敏度?我国美学家赵中天教授说: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在美学中,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三类: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游标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测量这种敏度通常以白色背景上的一条黑线作为测试图形,在变化黑线宽度的情况下,觉察它的存在。在最好的观察条件下,人们能够察觉的最小物体为0.5rad/s(弧度秒)宽的一条细线。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游标敏度用以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在最佳观察条件下,成人刚刚可以分辨的最小偏移为2rad/s。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变异点与最小可见敏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本书中我们主要关注最小可见敏度,请看摄影作品《蜘蛛侠》(见图5-4-1),作品拍摄于鸟巢建设期,一位工人正在鸟巢上进行高空作业,在大面积的鸟巢钢架中,工人只是一个很小的形状,他在画面中起到变异点的作用;从画面上看,工人是个剪影,其形态和动作都清晰可见,故其最小可见敏度是合适的,可简称为视敏度是合适的。

图5-4-1 《蜘蛛侠》

提高视敏度的方法

影响变异点的视敏度的因素很多,如变异点本身的大小,背景的照明,变异点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等等。为了使变异点的视敏度(即最小可见敏度)达到画面相应的要求,需要提高视敏度的表现力,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通过区分度增加变异点的清晰度,这也称为考夫卡法,因为这是美国美学家考夫卡首先提出的:“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这里的图形就是我们摄影作品中的变异点,而背景是指变异点所处的环境,这两者从质感到色彩,差别越大,则效果越好。例如,摄影作品《古堡初雪》(见图5-4-2),摄于河北蔚县,画面中,古堡高大,白雪满地,一个人正撑着红伞在雪地上行走,这个撑着红伞的人就是变异点,画面中,红与白色彩差别大,区分度鲜明,变异点就很清晰明确,视敏度合适,画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图5-4-2 《古堡初雪》

再如摄影作品《风雪夜归人》(见图5-4-3),此作品画意很浓,表现在一个大雪天的傍晚,两个赶路回家的人,正好走在木桥上,在天光的映衬下,人物的形象形成剪影,画面中雪天的景色占了大部分面积,人物形象很小,这人物形象就是变异点,人物的剪影与天光的区分度明显,故其轮廓及撑伞的形态都是清晰的,因此可以说其视敏度是合适的。

图5-4-3 《风雪夜归人》

方法二,通过剪裁放大,使体量过小的变异点达到视敏度要求。这种体量过小的变异点,视觉很难关注到,因而达不到视敏度的要求,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而通过后期加工进行剪裁放大,可以提高其视敏度的表现力。我们仍通过例子说明,请看摄影作品《美国红树林》,其原作(见图5-4-4)摄于美国旧金山的国家公园,园区内都是几百年或上千年的高大树木,其中,有一个穿红衣的人,是画面的变异点,但因其太小,根本看不出来,就说明视敏度不合适。那么,将其剪裁,把剪裁后的照片(见图5-4-5)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画面大有改进,人物变大,很突出,作品变异点清楚,符合视敏度要求。

图5-4-4 《美国红树林》

图5-4-5 《美国红树林》(剪裁后)

方法三,防止变异点与背景环境的靠色,靠形。例如,摄影作品《海边》(见图5-4-6),摄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海滨,表现的是斯德哥尔摩的海滨景色,拍摄的主体是海滨的建筑和树林,而海水中的一个小白屋则成为变异点,它在蓝色的海水的映衬下很明显很突出,视敏度合适;如果周边没有海水的映衬,它可能会与稍远处的树木靠色,也可能会与稍远处的房屋靠形,从而形成干扰,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图5-4-6 《海边》

再如摄影作品《热气球漂流》(见图5-4-7),画面中,热气球是变异点,画面表现较为理想;但热气球的色彩与土地丘陵的色彩相近,如果二者重叠,热气球的清晰度就会受到影响,变异点的视敏度就会大打折扣,故应尽量避免,防止靠色。

图5-4-7 《热气球漂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