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清单:官职、豪右、持节、乡试、会试等词语、
表提升、降低官职的词语
1.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2. 平民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生民、庶民、苍生等。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3. 黜:废掉官职,或者贬退。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柳宗元《封建论》)
4.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 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yì)、右扶风)之一,主管长安(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6. 逆旅:古代指的是客舍,旅居。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7. 流火:流,移动;火,指大火,星宿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夏去秋来。
8.折腰:即拜揖,含屈辱之意。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代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官员。如:文帝召以为博士。(《汉书·贾谊传》)
10.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例】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山西村》)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海、六合、 八荒等
1. 四海:指天下、全国。
【例】六王毕,四海—。(杜牧《阿房宫赋》)
2. 六合:①天地四方,泛指天下;②指一年十二月中,各有两个月在季节变化上相应和,总称六合;③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土,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例】①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例】②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淮南子·时则训》)
【例】③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孔雀东南飞》)
3.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例】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4.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陈寿《隆中对》)
5.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例】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6.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的例句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7.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例】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朔望、逊位、豪右等
1. 朔望:朔日和望日。天文学指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的时候,称为朔,这时正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也就是月亮圆的那一天,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2. 逊位:或称退位。
【例】疾病,屡乞逊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3. 豪右:豪门大族。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三国志·魏书十九·曹植传》)
4. 起复: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明清两代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明史·于谦传》)
5. 转(表调动官职):转任,平调。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再转为太史令。(《张衡传》)
6. 改(表调动官职):改任官职。
【例】九年,改保和殿大学士。(《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7. 迁(表调动官职):调动改派,调职。
【例】即迁兵部尚书。(《明史·于谦传》)
8. 出(表调动官职):(京官)外调。
【例】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 补(表调动官职):补任空缺官职。
【例】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10.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持节、主簿、三径等
1.生业:职业,指人赖以生存的职业;产业,资财;从事某种产业。
【例】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产业,资材)甚厚。(《宋书·谢灵运传》)
2. 廷对: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廷试。
3. 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班固《苏武传》)
【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 游宦: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
5. 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如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
6.通判:官名,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7.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晋书·宣帝纪》)
8. 三径:汉蒋诩辞官不仕,隐于杜陵,闭门不出,荆棘塞门,庭院中只有三条小路,也就是羊仲与求仲出入。后以三径比喻隐士居处。
【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9. 南郊: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郊外修筑的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例】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明史·本纪卷五·成祖一》)
10. 北狩: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例】正统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被俘),皇太后命王监国。(《明史·本纪卷十一·景帝》)
院试、乡试、会试等
1. 院试: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次,考取者为秀才,又称生员。
乡试、会试、殿试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 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为解元。
3. 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称“春闱”,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 殿试:会试后举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5. 花朝: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例】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6. 悬车: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例】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7. 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例】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 谒:进见;到陵墓致敬。
【例】丙戌,谒长陵、献陵。(《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9.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例】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王勃《滕王阁序》)
【例】仓庾充羡,闾阎乐业。(《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10.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斛、粜、籴等
1. 中兴:指由衰微而复兴,多指国家。
【例】光武中兴。
2. 登科:唐制,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方称登科。后代凡应试得中统称“登科”。
【例】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苏辙《伯父墓表》)
3. 斛(hú):①量器名,方形,口小,底大。②容量单位。南宋之前十斗为一斛,后来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4. 粜(tiào):卖出(粮食),跟“籴”相对。
【例】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售卖粮食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会受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
5. 籴(dí):买入(粮食),跟“粜”相对。
【例】商无得籴。(《商君书·垦令》)
6. 缗(mín):穿铜钱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7.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8. 斋戒:中国旧时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表示诚敬。
【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
9. 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10. 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