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第6—10期导读)

作者自2020年6月14日在“今日头条”《奇云空间》头条号推出长篇连载《舌尖上的安全》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感谢朋友们的厚爱!

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读者来信反映,想回顾浏览长篇连载《舌尖上的安全》早期发表的文章,但查找起来很不方便。

现根据读者的要求,制作《舌尖上的安全》导读。

每个导读汇编5期《舌尖上的安全》连载的文章的摘要,并做一个各期文章全文导读的链接,希望这个“导读”能给读者朋友们的浏览带来方便。

友情提示:

如果你对《奇云空间》的文章感兴趣,请你打开文章后点击右上方的红色文字“关注”,以便及时浏览作者在《奇云空间》发表的最新文章。

谢谢大家!

《舌尖上的安全》(6)——王金黄,与色情无关,与致癌相关!

《舌尖上的安全》(7)——解读牛奶中的硫氰酸钠

《舌尖上的安全》(8)——解读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

《舌尖上的安全》(9)——牛奶中的皮革水解蛋白

《舌尖上的安全》(10)——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毒牛奶

《舌尖上的安全》(第1—5期导读)

一、《舌尖上的安全》(6)——王金黄,与色情无关,与致癌相关!

内容摘要:

“王金黄”是“碱性橙Ⅱ”(chrysoidine,basic orangeⅡ)的俗称,也称“块黄”,化学名为2,4-二胺基偶氮苯,分子式为C12H12N4·HCl。

据美国卫生研究所(NIH)化学品健康与安全数据库资料表明,过量吃入或者皮肤接触王金黄会造成急性和慢性的中毒。

另外,王金黄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绝对不允许添加在食品中。

2008年12月12日,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明确规定王金黄属于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

由于王金黄比其他水溶性染料如柠檬黄、日落黄等更易于在豆制品以及黄鱼上染色且不易褪色,因此一些不法商贩用王金黄对豆腐皮、腐竹、黄鱼等进行染色,以次充好;有的不法商贩把干玉米皮研磨成粉,用“王金黄”来调色,假冒辣椒粉,以假冒真。

全文链接:

点击这里,阅读《王金黄,与色情无关,与致癌相关!》全文的精彩内容。

二、《舌尖上的安全》(7)——解读牛奶中的硫氰酸钠

内容摘要:

前几年,牛奶中违禁添加硫氰酸钠的新闻屡见曝光。

由于牛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牛乳极易腐败变质。在牛乳中加入适量硫氰酸钠后可有效的抑菌、保鲜及延长牛乳的保存期。

2008年12月12日,卫生部又公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明确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硫氰酸钠属于违法添加物质。

硫氰酸钠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摄入有急性致毒作用。硫氰酸钠的急性毒性,主要是由于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离子引起。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血压波动,心率减慢,重度中毒可致肾功能明显损害。慢性作用,可抑制甲状腺机能。可使妇女经期延长而量多。

硫氰酸盐会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诱发甲状腺肿。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是碘缺乏症的高危人群,碘对胎儿和婴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儿危险最大,因为婴儿每公斤体重需要的能量高,且饮食单一。正常牛乳中硫氰酸钠含量通常比人母乳高1000倍,因此,奶粉喂养的婴儿可能暴露于更高的硫氰酸钠水平,增加了婴儿缺碘的风险。

全文链接:

点击这里,阅读《解读牛奶中的硫氰酸钠》全文。

三、《舌尖上的安全》(8)——解读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

内容摘要:

按照国家规定,奶牛使用抗生素药物后一定时间内的乳汁,不得作为供人食用的原料。同时,国家在《生鲜牛奶收购标准》中,对生鲜牛奶中不同种类抗生素含量做了明确规定。然而,就目前我国奶牛的饲养环境而言,牛奶较难达到绝对无抗生素,因此市场上出现了抗生素分解剂。它能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就是β-内酰胺酶。

应用β-内酰胺酶分解牛奶中抗生素的风险在于:一是β-内酰胺酶的安全性以及是否可以在食品中添加,尚未无研究数据;二是在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可能残留其他有害物质;三是这种做法纵容了奶牛饲养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来源主要是原料生产和流通过程。一是使用抗生素防治动物疫病,二是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三是流通环节中使用抗生素。

它的主要危害是为牛奶中的抗生素打掩护,让人们无法知道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存在。可以说,抗生素残留的危害,就是β-内酰胺酶的危害。

全文链接:

点击这里,阅读《解读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全文。

四、《舌尖上的安全》(9)——牛奶中的皮革水解蛋白

内容摘要:

皮革水解蛋白,又叫“皮革水解物”。通常是用城市垃圾堆里的破旧皮衣、皮箱、皮鞋、皮包、皮带、皮褥子、皮家具以及厂家生产皮具时剩下的边角料,经过化学处理,水解产生的固态物质。

皮革水解蛋白的制作过程是十分“恐怖”!

而以废弃革皮(经过加工处理过的皮革,又叫“铬皮”)为原料生产的皮革水解蛋白及其衍生物产品,由于皮革在糅制、染色过程中添加进来的重铬酸钾、重铬酸钠和多氯联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的“六价铬”是致癌物质,欧盟禁用。另外,长期服用这些含六价铬有毒化合物,可致关节疏松、肿大,甚至造成儿童死亡。因此它不可以食用,不可用于食品生产,不能作为食品或药品的原辅料,只能用于其他非食品工业生产。

为了牟利,不法奸商往往在牛奶中和奶制品中掺水。但因为掺水后蛋白质含量不足,无法通过检测标准,故要加入冒充蛋白质的添加剂,让掺水后的牛奶或牛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达标。

皮革奶事件的爆发对国产乳业造成沉重打击,引发了一系列连锁的反应。

全文链接:

点击这里,阅读《牛奶中的皮革水解蛋白》全文精彩内容。

五、《舌尖上的安全》(10)——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毒牛奶

内容摘要: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曾经引起全国甚至世界的普遍关注,令中国的乳业出现行业性重大危机!

在此次事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一次食品安全事件让国家及时出台一部法律,这在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三聚氰氰胺本身无法替代蛋白质,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加了这种物质,造成的只是蛋白质含量提高的假象,即三聚氰胺实际上是被用作了食品中的“假蛋白”。

三聚氰胺可能通过两种途径被添加到奶制品中。一种是原奶兑水后,掺入三聚氰胺,这样就能通过检测,让兑水奶的蛋白质含量也能符合国家收购鲜牛奶的标准;一种是在生产奶粉或液态奶的过程中加入三聚氰胺,让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达标”。

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早在1945年,美国纽约里德勒实验室两位毒理学专家便在《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指出,长期给大鼠、兔和狗喂养大剂量三聚氰胺后,会造成其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以及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全文链接:

点击这里,阅读《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毒牛奶》全文精彩内容。

《舌尖上的安全》(6)——王金黄,与色情无关,与致癌相关!

《舌尖上的安全》(7)——解读牛奶中的硫氰酸钠

《舌尖上的安全》(8)——解读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

《舌尖上的安全》(9)——牛奶中的皮革水解蛋白

《舌尖上的安全》(10)——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毒牛奶

《舌尖上的安全》(第1—5期导读)

《奇云空间》的更多文章点击这里☜…………

#舌尖上的安全##健康头条##肿瘤防治科普##热点追踪##我要上“首页推荐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