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文豪写的打油诗
唐朝作为一个盛产诗歌的伟大朝代,缔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诗词和流传千古的诗人,而在唐朝诗歌中有一类起源于民间,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这便是民间俗称的“打油诗”。
“打油诗”据传出自唐人张打油,张打油是一个无名小卒,曾写过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本色拙朴,风致别然。张打油的《咏雪》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张打油的名声由此传开。后人便把用语俚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均称为“打油诗”。
打油诗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诗歌的固有认知,不合律与口语化是打油诗的鲜明特征,尽管打油诗在文学艺术价值上或许差强人意些,但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间深受人们喜爱并广为流传。老百姓习惯将打油诗称作为“顺口溜”,道出了打油诗广受欢迎和容易流传的真谛。
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着马脸型,苏小妹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李白也写过一首打油诗《题黄鹤楼》:“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仙李白甘拜下风,为后人所称道。
一首毫不起眼的打油诗有时反映的却是大志向。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直说得朱“龙颜大悦”。明代唐伯虎生性孤傲,不贪图富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清代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该官员当即昏厥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蟠桃敬母亲。”再回头看那官员,面色灰白,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
打油诗或讽刺或吹牛或啼笑皆非,尽管在内容和题材上不一,但都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鲁迅先生曾写过四句《南京民谣》的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对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
自唐代以后,历代都出现了不少的打油诗,其中有不少的优秀者,就是到了现代,打油诗仍然在网上盛行,讽刺丑恶,鞭挞时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一些低级庸俗的打油诗,为人所不齿,自应理直气壮地去批驳。
(程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