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往事:梦回兰园

兰园(杨佳褀收藏)

兰园地处兰州老城区的东边,历史悠久。兰园在唐代的时候,叫大佛寺。与张掖路上的庄严寺、木塔巷里的宝塔寺,都是老城区里面人人知晓的佛家庙宇。兰园以前叫普照寺,但这个地名并没有流通起来,老城区里的人们,依旧按代代相传的习惯,叫大佛寺。

兰园这个地名,历史并不是太长远。我的一位老领导,他家住在小北街,他对老城区的一些历史和掌故,比较清楚。九十年代的时候,据他说,在抗战时期,日本人的飞机将大佛寺炸毁之后,人们重新修建,取名叫'采兰园',后来简称叫'兰园'。

兰州市第一任市长蔡孟坚晚年的时候,在他的回忆文中说,大佛寺被日机炸毁之后,是由他重新修建成市民活动中心,并由他亲自取名为'兰园'的,这显然是蔡孟坚年老之时,记忆出现了误差。蔡是1941年上任兰州市长的,大佛寺是1939年2月23日被炸毁的,离他上任兰州市长中间相差了二年。不过1941年日本人的飞机又曾轰炸兰州数次,这时的蔡孟坚指挥了兰园一带的重新建设,则是历史的实事。但兰园一名的出现,早在他担任兰州市长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大佛寺变成市民活动中心之后,取的名字是采兰园,而并非是兰园。就是取'采兰园'这个名字,也是有来由的。大佛寺没有被毁之前,在大佛寺的西边,有一个经舍,寺里边的僧人和附近的居士们,都叫这块经舍为'采兰园'(也有人说叫兰采园),大佛寺通往经舍的门额之上,还曾存在过'采兰园'三个题字。佛寺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毁之后,虽然没有重新修建,恢复古寺建筑,而是变成了市民活动场地。但知晓此处历史的老兰州人,遂将此地取名为'采兰园'三个字,以不忘金城大佛寺古老的前尘影事。

大佛寺被日本人炸毁之后,人们在兰园一带,建起了抗战纪念堂,还在东边建起了一个小水站。这个水站以前就存在,是刘郁芬主政甘肃时修建的,最初是一个八角形小水池子,后来又在这个小水池的基础上,建成了供水站,这样人们的饮水可以变得方便干净一点。

清代和民国初期的时候,老城区里的人们大都直接从黄河里取用生活用水,那时候没有工业污染,黄河水比较洁净,但即便是如此,也存在染上疾病的可能。

老城区里面,可以挖出水井来,当时老城区里,大约有三十余口水井,但水井里的水质带有浓重的咸味,对人体不利,肯定不能长时间饮用,只能用来洗一洗家中的被褥床单,这种井水就是长期洗脸也不行,会让人的皮肤变得粗燥皴裂。

左宗棠主政甘肃的时候,对兰州老城区的民生比较关注,他老人家首先就在老城区的万寿宫街(通渭路)和箭道巷修建了饮和池、挹清池等几个水池,将北边城池外的黄河水直接用水车和引进的外国抽水机(人们叫抽水龙)引入到老城区的水池子里,让人们用上宜于饮用的黄河水。

五十年代之后,兰园几经建设,在兰园北大门的西首建起了兰园影剧院,之后又在兰园东北边建起了兰州市少年宫,变成了让孩子们游玩的一处娱乐场所。记得当时的兰园有大象滑滑梯等游乐设施。九十年代,兰园西边建起了一座高楼,楼的底层曾开过一家书店。楼的南边,是一个供暖中心,用来给兰园小学、少年宫一带提供冬季用暖气。

兰园的西南边,即为兰园小学,小学的场地不是太大,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学校东边是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四层教学楼,朝东的大门开在教学楼的中间位置。学校的传达室位于南边,水泥红砖筑就的学校主席台位于长方形操场的正中央,正对着学校大门,主席台前方是旗杆。每星期一的早晨,全体师生在操场里集合,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每星期五的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后,全体师生集合,唱国歌,举行降旗仪式。

学校南边靠西的位置,有一株大槐树,夏天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到树荫下乘凉。学校的西北边,穿过一个水泥红砖砌就的圆形门,门的左首是学校的锅炉房。圆形门的正中,题有'兰采园'三个字,是由家住秦安路的王晨光老先生题写的。

兰园的正南面,是一个体育馆,造型基本呈圆形,体育馆的大门开在正南方向,当时体育馆内每天都有前去打乒乓球的人。

体育馆的南边,就是兰园的南大门,是仿古建筑,两扇红色的木头大门,横在大门之下的木头门槛很高,腿脚不灵便的人,跨过这门槛,还真是有点费事。出了南大门,就是武都路,以前也叫学院街。

兰园南大门的斜对面,也就是西南方,穿过马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道,人们叫曹家巷,清代的时候叫厅门街。曹家巷是一条有历史,有故事的巷道,旧时候的皋兰书院,就建在这条巷道的东首。旧时候在曹家巷的西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巷道,叫文庙巷,位于今天兰州二中的南侧。在曹家巷的东边,同样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巷道,叫曹家厅,可通往东面的贡元巷。相传旧时候有曹姓人家居住在此地,主人在科举考试中,曾得过翰林的功名。

五十年代之后,曹家巷为木器家具市场。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曹家巷里面成为专门出售二手自行车的地方,每天前来出售自行车的人很多,场面显得热热闹闹。

那时候,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面相长得十分猴精,我见到他经常到曹家巷里贩卖自行车。后来附近牛肉面馆的老板告诉我,偷自行车的人,会将偷来的自行车,转手交给这个中年人,由他在曹家巷出面销售,其实是一个二手贩子。我有一次见到他在曹家巷出售自行车,可能是失主找到了这里,认出了他的自行车,两人在那里争吵了起来,围观看热闹的人很多。

过个几天,是一个早晨,我在曹家巷西边的牛肉面馆里吃牛肉面。那天心情好,领了五十元奖金,我嘴里面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要了一小盘切得薄薄的牛肉片,价二元。又要了一个茶叶蛋,价五毛。正在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那个卖自行车的中年人走了进来,他的额头上有一个伤疤,走起路来也是一瘸一拐。他要了一碗'大宽'牛肉面,正好坐在我对面吃了起来。

我那时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年轻人,没有是非观念。看到他那份狼狈的样子,心里有点同情他,于是把桌前的那份牛肉推到了他面前,对他说'老爷子,吃牛肉。'他有点吃惊地看了我几眼,什么话也没说,也没有吃那份牛肉。

但他可能因此认识了我,我之后路过曹家巷的时候,他见到我,会大声说'小伙子,来,抽一根我滴红塔山。'

过了几年,我没有再见过他,不知他去了哪里。

九十年代以后,曹家巷的北首沿街铺面,多是装修公司,也兼做门面广告,那时老城区街头立有不少广告牌子,多是从曹家巷这里的商家来量身定制,生意很好,听说有不少做装修做广告的创业者,就是从这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紧临着曹家巷的西边,就是兰州二中。兰州二中的前身是兰州私立志果中学,志果中学的前身是兰州府文庙,庙中有雄伟的大成殿,至今仍然存在,位于今天兰州二中的北首。

兰州二中大成殿(杨佳褀收藏)

从曹家巷南口出去,就是今天的庆阳路,以前叫东关街。五十年代的时候,曹家巷南口的东边,有一家上海人许复兴开的小吃店,专门经营生煎包子和阳春面。

许复兴小吃店东边,就是一九五七年迁到兰州的悦宾楼京菜馆,青砖砌就的两层小楼,古色古香。后来悦宾楼迁到酒泉路与武都路相交接的东南首。悦宾楼是在兰州第一个使用霓虹灯的商家,不仅如此,他还是第一个在兰州使用自来水的商家。

五十年代的悦宾楼(杨佳褀收藏)

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和同事朋友们有时会去悦宾楼吃北京烤鸭,味道很好。尤其是桌上小碟里的黑红色面酱,用青葱沾一沾,夹到薄薄的面饼里,吃到嘴里感觉很爽。

那时候悦宾楼还有一个茶博士,年龄不大,二十来岁,人长得又瘦又高。拿着一个壶嘴有六十厘米长的茶壶,可以将右胳膊绕到身后的左肩膀处,给客人倒茶,当时感觉挺新奇,挺有趣。

听说在五十年代,这家酒楼的银丝卷馒头很有名,是由一位名叫柳洪吉的厨师亲手做的。吃的时候,将馒头只需要用牙轻轻一咬,向后一拉,就变成了又细又长的面线,吸引了不少食客前去品尝。

在兰园的正中心位置,有一个小卖部,四面的墙壁全是表面为浅绿色油漆的铁皮围拢而成,窗户开在西边,一扇单面小门开在小卖部的东面。小卖部面积不是太大,也就是十来平方米的样子,主要出售冷饮和小吃,后来又出售孩子们喜欢的各类玩具和汽车模型,兼带一些学习用具。小卖部的主人,是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婆婆,待人和善,很喜欢孩子们。在少年宫学习跳舞、绘画的小学生们也会不时光顾她老人家的小店。

小卖部的正南面,是一个旱冰场,旱冰场南边设有碰碰车游乐设施,孩子们玩起来很有意思。

兰园的北部,除了兰园影剧院,靠近东边一带,九十年代还曾开办过一个饮食场所,里面有各类小吃。兰园北门的东首,也就是影剧院的对面,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曾有一个小书摊,晚上小书摊收摊之后,这个位置又会来两家烤羊肉串的。

出了兰园的北大门,就是张掖路。兰园北大门外的西边是老式小二楼,东边也是老式小二楼。小二楼的底层全是开游戏机的商铺,整天可以见到一些年轻人在游戏机前面玩得忘乎所以。

兰园北大门东边,有一家牛肉面馆,经常换主人。主人一换,牛肉面的味道也会变得时好时坏。味道好的时候,每天面馆里人山人海。味道不好的时候,没有几个人前来光顾,收钱打票的老板也会变得无精打采。

正对着兰园北大门,穿过马路,是一家银行,九十年代初的时候,银行的存款利息特别高,存一万元,一年的利息有六七百元。要是存三年或者五年的话,利息可以达到百分之十一左右。

我有一位同事,会过日子,生活相当节俭。他是个妻管严,老婆从来没有进过厨房,也没有洗过衣服,家务事他全包了。他特别爱存钱,不像我,大手大脚,到手的工资,当月就花得干干净净。他当时有十几万元的存款,他老婆可能不知道这事。一年下来,他存款的利息可以拿到好几千元。拿到了利息之后,他总会请我到酒泉路的景阳楼吃一顿土豆炖牛肉或者到悦宾楼吃烤鸭,那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我记得每次请我吃完烤鸭后,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反复说'千万不能让我老婆知道!'那场景现在想起来,就好像还在眼前。

人到了中年,总有点爱回忆过去的一些事情,我有时回想起和他一同吃烤鸭的往事,心里面依旧感觉有点温暖。因为那不光是吃一点食物,其中还存在着人和人之间比较真诚的友情。

九十年代的景阳楼(杨佳褀收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