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山长去巡山——《东篱故事》选登
萧县龙城书院的正厅中间的孔子像,每回见着我都要在心里拜两下。
一拜孔夫子,他是我们教书行当的祖师爷。乱世中不求个人生活的舒适、安宁,选择了救世的大仁大义的人生。他所树立的为师者的人品和学问标杆,至今仍是准绳。
二拜孔子像边上的两句话,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两句出自清代石韫玉的对联。
石先生是乾隆五十五年一甲进士,授修撰,官至山东按察使。诗文均显隽才,有《独学庐诗文集》传世。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属平湖起涟漪,立意与气息真是好。
思想成熟了,文字自然能深沉老到;学问深厚了,气质也会优雅平和。
真学问、真书写是熏陶、滋养,能放射出儒雅。
尤其是“文章老”的遣词用意,醇厚着趣味,莫能名其妙达。若是非要切开尝一口其内瓤,便是夫子的“不惑、知天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也有禅意。
文字里优游,一景一物一人一瞬间,信手拈来,便是一朵朵莲花;即便枯去,筋骨和心意越发通彻,所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此回来龙城书院,说句打趣的话,是陪着山长沈堂主“巡山”来了。
书院南面、北面山坡上的杏树挂果初熟,漫山遍野的清香。
就跟东篱的果圃那般天然,虫咬客人摘,大片的自生自灭,落地肥了田。
当初接龙城书院山长的聘书,堂主老沈就把一份责任放到了肩头。
他的“家活懒外活勤”的自嘲也是自诩,龙城书院搁心里摆得比东篱山庄的事情还重要。东篱的事情一次一次的被伤心,心里落了灰尘,长满了疤痕。
有时就跑到龙城书院来寻些安慰。
有事没事过来看看龙城书院,帮着筹划活动,听听曹涯院长的咨询、求教,
心里舒坦许多。
沈山长和曹院长他俩真乃“天仙配”。
老沈擅长灵机一动,奇思妙想迭现;而曹涯则是执行能力极为强悍的行动者,你只要能想敢想,他就能给你做出形状来。
龙城书院一年一年的稳步前行,不断丰满羽翼,渐渐成为龙城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坐标。
有时想想,民间热爱传统文化的士绅、乡贤、企业家,不花国家一分钱、不让政府操半点心,一手打造出一个能展示此地文化气派的公益场合,实在是做了可以为后人传颂的极有功德的事情。
读经、讲习、传播中医文化,书院里高朋满座,求学者日众。
河南济源市文化学者王世平先生、济源王屋山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广先生一行到访淮北东篱书院,回程中山长老沈特地把客人拉到龙城书院来。
王老师专做济源当地历史文化研究,说起济源的历史名人、生态优势滔滔不绝。他的口音是靠近山西地界的河南当地土话,听着费劲,得要人翻译。
要听正宗的汉语古代腔调,你还就得到豫鲁晋的乡间山野去寻,皖北阜阳、亳州、淮北一带,亦有残存。
如今的普通话绝非古汉人的调调,是一种混杂了的北腔。
八五年出生的济源王屋山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总虽是第一面,却早有耳闻。
他利用当地山上的野葡萄做红酒,料材虽是上等,却在酸涩、厚甜的口感上止步不前。结识堂主老沈一班人,请国内知名专家一起合作攻关,造就了东篱干红这样的品质、口感皆有口碑的干红系列。
小伙子实干,想方设法带着当地乡亲致富,还想着开文化旅游民宿再上台阶。
身上洋溢着愚公后人的执着劲头。
山长老沈擅结人缘,新近来往密切的朋友,要算是清华总裁班的学友老孟。
萧县中医世家、普济堂第五代后人,鑫龙置业董事长。与堂主脾性投合,有一段时间形影不离。
老孟有些怪癖,生人面前无话,几个小时在一旁不吭。
客客气气的与人虚与委蛇那一套压根不会。
来萧县见他与朋友闲话的茶坊里挂幅字,所谓“戒定慧”。
戒定慧是三门训练的简称,其意思为: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
三个字是次第承接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想要气定神闲心安宁的本意,那字却写出努力石破惊天的张扬,墨意喷张。
文义和字的声息相逆着。
老孟的居所、办公环境氛围,不乏这种纠结。
养的一群气宇轩昂的斗鸡,和安详画面的高士图楼上楼下做邻居。
我就猜他的心愿和心情老不在一个调门上。
最近老孟和老沈一起上黄山、去婺源、再赴济源王屋山,就要寻个安放心愿的好地方。
眉目渐渐舒展开,心里也慢慢的山清水秀起来。
你不得不佩服老沈这个山长厉害。
人家山长也就是挂挂牌、讲讲学。
老沈则是广交天下山人,把我们这些市井的大俗人往山里领。
我心想,迟早老孟也要被他拉入山门,做个心思和心情一个调门的山人。
昨日见堂主又领几人去龙城书院,漫山遍野的杏花开成了画卷。
书院门里门外的景致,再让我想起““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那副对联。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