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下边缘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MBT)
精神分析的成功至今并不那么有赖于让交流更近,
如同在我们无力的交流方法明白无误地展现的那样。
—Bion (1992, p. 173)
下面我们分两次介绍Fonagy所谓的边缘人格障碍的MBT治疗。我们首先介绍治疗过程中的进行心智化(mentalizing)的临床。
治疗相互作用中进行心智化的优点:
1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对压倒性影响的缓冲
2可以有意识性地加以定位
3可以在工作的热量散发之后继续开展-“回想下,现在并不是那么的“原始”了。”
4在治疗过程中或在治疗过程之外关注现在
5发展移情焦点
6通过实践,进行心智化来促进心智化为认同,以及产生相关结果。
进行心智化的治疗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下表:
这个过程中,心理治疗并不那么有赖于交流,而是治疗师付出自己的个人,以便促成心智化的进展。因此,Bion曾说,精神分析的成功至今并不那么有赖于让交流更近,如同在我们无力的交流方法明白无误地展现的那样。交流的无力始于心智本身的过程,人们并不因为交流而改善心智,而是交流的失败,产生的K link(知识连接)构成生命内在的经验(一段是对知识本身的改变,以及另一端是对精神实质经验的0的转化),产生出对爱恨的新的经验模式——构成知识到实际的转换(TK->T0)。
进而,从进行心智化的视角来加工精神创伤,那么就会牵涉到如下几个方面:
1加工的目标是心智化精神的创伤;
2创伤需要把创伤之记忆带入心灵,将之化作有意义的经验;
3目标不是要摆脱创伤记忆的心灵;
4进行心智化是心理治疗过程的关键,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例如暴露疗法,认知重构,EMDR,还是心理治疗)
借此,Fonagy总结到——心智化因而才是边缘人格障碍的所有的共同主题,它们包含如下8个方面:
1所有的心理治疗都会形成一个交互式矩阵,借此心灵成为一个焦点;
2治疗师通过把他们代表入病人的心灵中以及借此进行的交流来考虑病人的情况;
3病人的经验是另一个人有记住他们的心灵——这个过程甚于其内容——治疗师发展出涵容的容器功能,比具体内容更加重要;
4 治疗本身激活了依恋系统,这是心智化的先决条件;
5治疗师在自己的脑海里重建病人的心灵——标签化情感,解释认知,识别隐含的信念;
6治疗是一个加强人际功能和综合机制的共同关注过程;
7干预的内容是心智化无关的模式;
8治疗的二元性质促成产生多种视角的能力。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许多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在没有广泛的正式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很大程度“恢复”;不过悖论性的在于,许多疗法对边缘人格障碍非常有效,然而,许多疗法似乎对患有边缘人格障碍的个体造成伤害,至少似乎阻止了自然的恢复过程。
因此,Fonagy&Bateman提出一套治疗原理:治疗性的治疗如果有效,只要能够增强患者的心智化能力,而不产生太多的医源性后果(在此即为机构心理治疗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如果仔细地以滴定法施加到患者身上,并且治疗是一致和灵活的,那么医源性后果就会降低。
心智化治疗中关于情感的部分因此是占据很大权重的。一个人自己的想法在许多疗法中都是核心(例如认知行为疗法);而在进行心智化的治疗中,如下的几个方面将被扩展到并强调:他人的想法、他人和自己的感情、沟通思想和感受的过程、让人误解的思想和感受所起的作用、非心智化的互动所起的作用(如acting out——行动化);
所以,在心智化的治疗中,情感被赋予为首要的任务;这样,改变的核心在于与别人的感受一起加以再认和共情:打破抑制性循环(这点至关重要,因为抑制将导致自由联想的不可能,自我因为害羞、恐惧等各种因素,让经典精神分析无法实施。)
借此,在心智化治疗中,主要的干预为:去建立起一种追根问底的位置 – 进行心智化的位置;同时,要平衡紧张关系的强度与心智化的复杂性这二者。
在这个基础上,当患者学习新的东西,或被提醒忘记自己或其他人的内在经历的东西时,治疗中的转变就会发生;另外,当通过对心智化的理解与最佳激活的依恋系统相关联,那么,对破碎的人格部分会重新组织,精神容器就会加以修缮,那么,边缘人格病人对情感、行为激惹的掌控力度就会加强,而回到思想、反思的范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