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这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来论证,就必须讲究推理论证的逻辑严谨性。为此,首先从物理学角度来定义“价值”概念,并把它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从而保证价值定义的公理性;然后,探索价值的核心基础是什么;其次,掌握价值在人类生命运动过程中的运行图谱;最后,了解各种价值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逻辑关系及数学关系。
一、物理规律与生命规律的统一性
“价值”是社会科学中基础而普遍的概念,如果能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精确而严谨的定义,就可以使其具有较强的逻辑严谨性与数学精确性,不仅可以推动价值理论的自然科学化,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
根据物理学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推导出“熵增原理”:伴随着系统无序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系统的熵函数(即能量与温度的比值)将自发地增长。因此,物理学认为,“熵函数”是用以判断物质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判别函数,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越不均匀;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越均匀。一般的物质系统总是不断朝无序化的方向发展,即系统的无序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系统的熵值将会自发地增大,即自发地出现“正熵”。
然而,对于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情况。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种类不断分化、演变而增多,结构不断走向有序化,功能不断走向强化,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向着更为高级、更为有序的组织结构发展,即自发地出现“负熵”。难道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真的有着完全不同的运动规律吗?为此,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应该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过程必然遵循某种复杂的物理定律;他认为,当系统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时,就可以形成了一种具有自组织能力和生命能力的“耗散结构”:一是开放态,系统可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二是远平衡态,系统的物理性质分布极不均匀;三是非线性作用态,系统可产生正反馈或负反馈的放大作用。
根据“耗散结构论”,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生命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可自发地产生“负熵”,从而使其不断进化而走向有序化。不过,生命系统本身这种有序化程度的提高,必须以外界环境更大程度的无序化为代价,因此,从整体角度来看,整个物质系统(包括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运动仍然会坚持无序化的发展方向,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熵增原理”。这样一来,生命现象与物理现象就可以统一起来了,生命规律就不再违背物理规律,只是物理规律的复杂表现形式而已。
二、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尽管“耗散结构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在原则上拉近了物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距离,但仍然无法把它直接应用到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之中,主要原因是它没有找到“负熵”与“价值”的内在逻辑关系。
“耗散结构论”只是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直接负熵”对于系统有序化的影响程度,而没有从物质交换的角度来考察“间接负熵”对于系统有序化的影响程度。事实上,能量特性只是物质特性的一个方面,物质还有许多非能量特性(如绝热性、强度性、硬度性、渗透性、吸附性等)可以提高或降低“直接负熵”的作用效率,从而对“直接负熵”产生替代作用或强化作用,从而形成“间接负熵”。
虽然在形式上讲,影响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因素是“熵”或“负熵”,但真正起实际作用的是熵或负熵所对应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熵或负熵都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作为其客观内容和基本动力。这样,可以把能量分为两种:一是可以推动系统有序化进程的能量,称为有序化能量;二是可以推动系统无序化进程的能量,称为无序化能量。
由于负熵可以分为直接负熵与间接负熵两种,因此“有序化能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有序化能量,即可以直接地推动系统有序化进程的有序化能量;二是间接有序化能量,即通过对直接有序化能量产生替代作用或强化作用,从而间接地推动对系统有序化进程的有序化能量。
直接有序化能量可称作“有序化实能”或“有序化能量;间接有序化能量可称作“有序化虚能”或“替代有序化能量”。其中,“间接有序化能量”对于主体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直接有序化能量”的作用,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直接有序化能量”。有序化能量与替代有序化能量统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由此,可得:
广义有序化能量:有序化能量Qs与替代有序化能量Qt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g来表示,即
Qg=Qs+Qt
不难发现,“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提出:
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
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这是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从而为实现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架起了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
三、价值以能量为核心
能量是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运动属性是一切物质的最基本属性,其他属性都运动属性的衍生属性。能量是维持和改变一切物质运动的原有规模的动力源,物质的运动规模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能量的流动。根据有序性的不同,物质的运动可分为有序化运动与无序化运动,而推动物质的有序化运动或无序化运动的动力源必然是能量。“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运动是以价值作为动力源的,而一切物质系统的无序化运动都是以能量作为动力源的。无论是有序化运动,还是无序化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是以能量作为动力源的。因此,价值是能量的特殊表现形式。
价值包括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两个部分。其中,有序化实能就是直接的有序化实能,有序化虚能就是间接的有序化实能。有序化虚能是由有序化实能转化而来,它反映了有序化实能与主体之间的间接作用关系。人类的进化水平越高,社会的价值层次越高,直接的有序化能量(即有序化实能)在价值总量的比例中所占的比重越小,间接有序化能量(即有序化虚能)在价值总量的比例中所占的比重(即价值虚实系数)越大。对于极低等的生物来说,食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在其价值总量中占有绝对高的比重。
研究表明,有序化实能都是由能量转化而来,有序化虚能也是由有序化实能转化而来,因此任何价值最终都是由能量转化而来,价值与能量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四、人类价值运行图
人的生命运动需要不断消耗各种形式和各个层次的价值,同时又会不断生产出各种形式和各个层次的价值,人的生命系统可以看作是价值的投入产出系统,各种不同的价值在这个价值系统中分别担任不同的功能角色,并有特定的运行轨迹,各种不同的价值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完成人类价值运行的生命过程。归纳起来,人类的生命运动可分解为三个具体过程:一是消费过程;二是生产过程,三是劳动过程。
1、消费过程
消费过程:就是把外部各种消费性价值经过分解、消化、吸收和利用,并转化为人类机体生命运动所需要的内在潜能(或过渡性价值)的过程。
人类有四种形式的消费性价值(即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健康类价值、人尊自尊类价值),分别通过四个不同的消费过程转化为四种不同的过渡性价值(即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因此,人类的消费过程可分为四种:一是代谢性消费过程,即把食物类价值经过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二是生理性消费过程,即把温饱类价值经过生理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三是个体性消费过程,即把安全健康类价值经过个体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四是社会性消费过程,即把人尊自尊类价值经过社会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
2、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就是把外部各种生产性价值经过分解、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可以替代,并转化为人类机体生命运动所需要的内在潜能(或过渡性价值)的过程。
人类有两种类型的生产性价值资源:一是个体性生产资料,二是社会性生产资料。人类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两种:一是个体性生产过程,即把个体性生产价值经过个体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劳动潜能的过程;二是社会性生产过程,即把社会性生产价值经过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劳动价值的过程。
3、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就是将消费过程所产生的过渡性价值,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等效过渡性价值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另一种过渡性价值,最后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
人类有四种形式的过渡性价值(即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因此,人类的劳动过程可分为四种:一是代谢性劳动过程,即把食物类价值所转化的生物化学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二是生理性劳动过程,即把温饱类价值所转化的生理潜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三是个体性劳动过程,即把安全健康类价值所转化的劳动潜能以及个体性生产价值所转化的等效劳动潜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四是社会性劳动过程,即把人尊自尊类价值所转化的劳动价值以及社会性生产价值所转化的等效劳动价值进行整合,并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
人类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
五、价值分类
根据人类价值运行图可知,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与过渡性价值两大类型。
1、过渡性价值的分类
过渡性价值(即劳动性价值)可分为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和劳动价值四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为人类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劳动过程(或劳动能力)提供动力源。
生物化学能:生物化学能为人类的生物化学过程(或生物化学劳动能力)提供动力源。
生理潜能:生理潜能为人类的生理性劳动过程(或生理性劳动能力)提供动力源。
劳动潜能:劳动潜能为人类的个体性劳动过程(或智能性劳动能力)提供动力源。
劳动价值:劳动价值为人类的社会性劳动过程(或社会性劳动能力)提供动力源。
人类的进化集中表现为过渡性价值的进化:最低级的动物只有“生物化学能”这一种过渡性价值:较高级的动物拥有“生物化学能”与“生理潜能”两种过渡性价值;早期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拥有“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和“劳动潜能”三种过渡性价值;只有人类才拥有“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和“劳动价值”四种过渡性价值。
2、使用价值的分类
使用价值可分为消费性价值与生产性价值两大类型。
消费性价值。消费性价值可分为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健康类价值、人尊自尊类价值等四个层次,它们分别经过不同层次的消费过程转化为过渡性价值。其中,食物类价值经过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物化学能,温饱类价值经过生理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安全健康类价值经过个体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人尊自尊类价值经过社会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
生产性价值。生产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对过渡性价值产生放大效应。生产性价值可分为个体性生产价值价值和社会性生产价值两个层次,它们分别经过不同层次的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的过渡性价值。其中,个体性生产价值经过个体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的劳动潜能,社会性生产价值经过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的劳动价值。
价值分类如下图所示:
六、各种价值之间的数学关系
人类的价值可分为代谢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四个基本层次,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因此人类的进化集中体现为价值层次的进化。各种价值之间的数学关系如下:
1.代谢性价值
食物类价值属于代谢性价值,食物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所能够转化的生物化学能的数量。
2.生理性价值
温饱类价值属于生理性价值,温饱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所能够转化的生理潜能的数量。并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温饱类价值是在代谢性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客观目的在于发挥替代、强化、扩展代谢性价值的作用,因此温饱类价值(或生理潜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
3.个体性价值
个体性价值可分为个体性消费价值(即安全健康类价值)和个体性生产价值两种相互偶合的价值类型。个体性价值是在生理性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客观目的在于发挥替代、强化、扩展生理性价值的作用,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进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
4.社会性价值
社会性价值可分为社会性消费价值(即人尊自尊类价值)和社会性生产价值两种相互偶合的价值类型。社会性价值是在个体性价值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客观目的在于发挥替代、强化、扩展个体性价值(或劳动潜能)的作用,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潜能,进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和生物化学能。
由此可见,除了食物类价值可以直接转化为生物化学能,人类所有高层次的价值形式都可以间接地转化为生物化学能,即所有的价值都是建立在生物化学能的基础之上,都是用以替代、强化和扩展生物化学能,并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都是生物化学能的扩展与延伸。总之,所有的价值都是建立在有序化实能的基础之上,都是用以替代、强化和扩展有序化实能,并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