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手把孩子逼成了小偷

回想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有新玩具和吃零食了......

身边很多父母禁止孩子吃零食,但被剥夺了零食的童年,失去了很多欢乐呀!

——鹿妈

作者 | 枫子

扎心了!

同事说:“我一心为了孩子好,不曾想,却把孩子逼成了小偷。

那天,同事发现抽屉里的20元钱不见了,就问了一下孩子。

孩子支支吾吾地说没看见,但她瞥见了垃圾桶里的辣条袋子,并在孩子的书包里找到了剩余的钱。

她当下就炸了,训了孩子一顿,孩子却红着眼睛哭诉:

“每天放学后,同学都跑去买零食,我在边上看着,也好想吃啊!”

看着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她才惊觉,不让孩子吃零食,竟让孩子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其实,爱吃零食,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想吃却不给,孩子就可能通过其他不正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宋丹丹就曾自曝,小时候因为家里缺糖,所以偷了钱去买吃的。

没有一个孩子,禁得住零食的诱惑,一味地压抑孩子想吃的天性,只会让他想吃的念头,紧紧扎根在脑海。

一次次想而不得,孩子从小到大心里有多难受啊!

吃零食,是孩子的真实需求

《新生日记2》中,刘璇不允许儿子赳赳吃零食,老公王弢就故意逗儿子吃。

4岁的赳赳刚开始一点都不为所动,但爸爸三番五次地诱惑下来,赳赳还是没忍住,他小心翼翼地问妈妈“可以吃吗”?

获得许可后,赳赳尝了一小块,整个人瞬间心花怒放了。

可就在他想再尝一口时,王弢却一口把剩下的吃光了。

赳赳瞬间崩溃大哭。

工作人员问他:“你吃过果冻吗?吃过巧克力吗?吃过冰淇淋吗?”赳赳一连三个“没有”。

就连王弢都看不下去了,直呼“儿子太可怜了!”

对此,刘璇解释:孩子三岁前是很关键的时期,肠胃也好,牙齿也好,都需要进行控制,这样才会有更好的身体素质。

刘璇说的句句在理,但是,吃零食的各种危害,对于孩子来说晦涩难懂,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零食真的很美味。

其实孩子爱吃零食不仅仅是因为嘴馋,更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生理上,孩子的胃容量小,活动损耗量却很大,日常三餐无法满足儿童的能量需求。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大于一岁的孩子,每天3–4餐,根据孩子需求,可以在两餐之间增加1-2次零食。

心理上,吃零食,可以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张怡筠就曾指出,吃零食的行为过程,除了美食带来的愉快感,嘴巴与食物的接触,会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产生令人愉快的多巴胺。

朋友小时候,经常挨父亲打,她不敢告诉妈妈,只能哭着跑出去。

邻居爷爷每次都会像变魔术一样给她零食,安慰她。

她说:

“一包膨化食品,吱嘎吱嘎吃完后,感觉委屈也被嚼碎了。

一颗糖化在了嘴里,也化在了心里,似乎也就没有那么难受了。
一瓶牛奶下肚,心里暖暖的,就像老爷爷的心一样。”

从那时起,朋友就觉得世界上没有零食治愈不了的伤心。

零食,填满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胃,更是孩子幸福的童年。

孩子爱吃零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舌之欲,更是为了让心灵感觉到宽慰和温暖。

杜绝零食,何尝不是另一种伤害

曾经,我也视零食为洪水猛兽,不让孩子接触,结果呢?

但凡我控制不到的地方,比如在学校活动、同学派对、亲戚家,女儿逮到机会就一顿狂吃。

奶奶吐槽,女儿每次在她家都馋得要死,这也没吃过,那也没吃过,吃到好吃的,就要吃到撑得不行才会停。

有一次,女儿竟一口气吃下一盒巧克力,结果肚子痛了一晚上。

果然,越是限制得厉害,孩子越是如饥似渴地想拥有。

湖北19岁的文文,由于父母的严格控制,从小极少喝到可乐。

但自从考上大学后,没有了管束,她便肆意享用可乐,把碳酸饮料当水喝,每天都要喝3–4瓶。

最终,她一口牙齿全被腐蚀“溶解”,患上酸蚀症和慢性牙髓炎。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童年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内心都有个填不满的黑洞。

想起知乎一位网友的真实经历。

小时候妈妈坚决不让她碰零食,最初她会缠着妈妈要,但妈妈不仅不给,还骂她,让她罚站。

最后,她只能学会克制自己想吃的欲望。

长大后,她开始拼命地补偿自己,对零食,她似乎永远没有满足感。

哪怕零食堆满了,她还是忍不住去买,哪怕买的零食根本吃不完,她也一点都不愿分享给别人。

并且,谁动了她的零食,她就会暴躁不安。

为此,她甚至去看了心理医生,却一直治不好。

多少人因为童年的缺憾,终其一生都在报复性补偿。

就像教育家尹建莉说的:

“扼杀孩子的小欲望,会导致对某种事物的极端欲望和补偿性心理。”

假使父母能适当满足孩子,零食又怎会成为孩子的一块心病。

孩子爱吃零食先别说“不”

试试这样做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五大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

不被允许吃零食的孩子,需求就仅仅停留在了最低的生理需要。

而生理需求长期被压抑的话,孩子就可能以撒谎、偷钱等低自尊的形式,设法满足。

在吃零食的这件事上,宜疏不宜堵,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不同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给予满足。

1. 与其严防死守,不如主动提供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孩子什么都想尝一尝,但越禁止,孩子越渴望。

育儿专家崔玉涛曾说过这么一件事。

一个家长为了不让孩子长龋齿,不让孩子吃糖。

结果有一次,她看见孩子一手一个棒棒糖,全塞嘴里,她当时就要疯了。

崔玉涛说,你不让孩子接触糖,不等于孩子就没有机会接触到糖啊。

他让家长买一大盆子糖,搁家里头,让孩子吃个够。

孩子回到家,看到这么多糖就傻了,眼睛都发亮了,高兴地吃了一块又一块。

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孩子直接视而不见了。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尝过之后,孩子才不会对零食念念不忘。

2. 限时限量,准备健康的零食

如果孩子吃零食毫无节制,严重扰乱三餐饮食,父母可以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时间和摄入量。

《超级育儿师》有一个叫棒棒的小男孩,零食不离手,一天到晚总在吃,到饭点了就吃不下饭。

育儿师便为棒棒准备了零食盒子,由妈妈选择性地挑选一些适合孩子吃的零食,比如水果、坚果、酸奶等,每天固定时间吃固定的量,严格执行。

这一方法,很好地帮棒棒改掉了乱吃零食的习惯,既满足了孩子想吃的欲望,又让孩子吃得更健康。

3. 制定零食日

很多孩子尤其爱好一些油炸、烧烤、高糖高脂、添加剂多的“垃圾零食”,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家长管得越严,孩子越欲罢不能。

表姐曾对垃圾食品深恶痛绝,不让孩子吃。

结果发现孩子放着家里的零食不吃,经常偷偷的买辣条、火腿肠、薯片吃。

后来,表姐就每周开放一个零食日。那天,外甥女可以在超市自由选购三种零食。

然后每个月可以去吃一次肯德基或者麦当劳。

几个月下来,孩子对零食的兴趣大幅度降低。

昨天逛超市时,外甥女甚至什么都没买,说薯片也就这样,下次有想吃的再买吧。

缺零食的孩子,才会对零食迫不及待。

相信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适当的满足未尝不可。

孩子想吃零食,直接拒绝是最快的方法,也是最伤孩子的方法。

父母多用点心,多想办法,总能找到零食与健康的一个平衡点。

我们的孩子,只有尝过百味,才不会只惦记一颗糖。

只有经常拥有,才不会计较眼前的一块饼干。

黄磊说,没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福的。

爱孩子,就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他的需求和快乐。

小时候,我每次伤心难过,妈妈都会对我说“走,买糖去”,在她看来,小孩子没有什么事是一颗糖解决不了的。

的确,揣着妈妈给的五毛钱去买零食,简直是比考满分还要让人兴奋。

五颜六色的棒棒糖,冰凉刺激的可乐,好吃又好玩的跳跳糖,又香又脆的猫耳朵......光是看看,那些烦恼和伤痛,似乎都消减了一半。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吃零食的快乐,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笑对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