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这三点,人生越少灾祸
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活得太累了,过得不开心!”
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智慧,活得不够明白,不够通透。
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这三点,人生越少灾祸,活得越好。
1
常怀防人之心,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俗话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你并非对谁都可以推心置腹,否则受伤害的是自己。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狐狸和刺猬是好朋友。狐狸说,“你满身的刺,我都不敢碰你。”
刺猬说,“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身体蜷起来的时候,在肚子的位置会留出一个小洞,一碰那里我就会把身体展开了。”
后来,狐狸按照这种方法把刺猬吃掉了。
有些人,前一秒还和你称兄道弟,后一秒可能就利用你的软肋伤害你。
唐朝武周年间,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为了媚附权贵,他巴结武则天面前的红人张易之。
后来发生神龙政变李显复位,宋之问因依附错了对象,被贬为泷洲参军。
他难忍泷洲的艰苦,秘密逃返洛阳,当时他的朋友张仲之出于好心,收留了他。
当时张仲之拿宋之问当自己人,于是对他无话不说,甚至把自己秘密除掉武三思的计划,也和盘突出。
谁知此时的宋之问听了此番话以后,不仅没有帮朋友保守秘密,甚至还打了小算盘,私下派侄儿去告发他。
可怜的张仲之识人不善,因为多言,毁了自己,也株连了全家。
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泄露了太多不该泄露的秘密,然后让自己陷入困境。
你并不知,有时你的无心之言,却被别人当作有意之图。
有时你把对方当朋友,别人未必把你当知己。
你信任别人的人品,别人未必值得你信任。
当我们分不清良莠,辨不了敌友,断不了虚实时,一定要有所防守,有所戒备,有所警惕。
人要经过时间和岁月的考验,才能去交心。
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你都要小心谨慎点,有备无患,毕竟人心难测,世事难料。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不轻易显山露水,既不会夸夸其谈,更不会逢人便诉。
他们总是慎言慎行,沉稳低调。
关系再好,在相处时也要保持最基本的戒备心。
对别人有所防备,并不是虚伪,因为掏心掏肺,稍有不慎,就会受到伤害。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在与人交往时,要多留一份神,多留一分心,切不可一味地信任他人。
不要轻易去完全相信一个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要有所戒备。
一段感情里,不管你有多爱一个人,都不要爱得太满,毫无保留,更不要无止境地相信对方的承诺。
如果你有十分爱,你可以拿着八分去爱人,剩下的两分留点心眼。
有些在你看来是真朋友、够仗义的人,也许在别人眼里你什么也算不上。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毫无保留的信任,更不用逢人就掏出自己的真心。
太盲目地去相信一个人,总有一天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你可以心地善良,可以一片赤诚,但不能毫无保留地去相信一个人。
为人处世一定要真诚,但也要有所防备。
心眼这东西,多了不行,少了不可。
心眼太多,没人靠近;但没有心眼,就会招来祸患。
不要对任何人都推心置腹,不要随便就畅所欲言。
话不说尽,事不做绝,人不信全。
常怀戒备之心,才不至于在一段关系里栽跟头。
2
敢于说不,学会拒绝。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说过: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生活中,很多人不会拒绝别人,成为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为人处世,要学会拒绝、敢于拒绝,不要什么事情都习惯性地答应。
如果一直不懂拒绝,别人不仅不会感激你,还会觉得你好欺负,进而变本加厉。
做人要有底线,对不合理的事情要勇敢拒绝。
敢于说不,是做人的底线,也是维护尊严的有效手段。
如果一个人找你帮忙,比如问你借点钱,你最终没有借,结果他因此而恼羞成怒,对你有很大的意见或是在他人面前诋毁你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不值得帮忙的,当时没有帮他就对了。
不要担心因为拒绝而得罪一些人,有些人得罪就得罪了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总是不太好意思拒绝别人,结果会搞得自己非常被动。
很多时候,我们在遇到令自己为难的请求时还依然硬着头皮答应,往往是不希望得罪对方,或是不太好意思拒绝对方。如果拒绝了,反倒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心里内疚。
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本质上,是因为害怕冲突。
觉得拒绝别人,就意味着会得罪别人,甚至伤害别人。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一旦你需要拒绝别人,这就意味着,你的需求和对方的需求已经产生了冲突。
这样的冲突,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要怕。
有时候你为了避免冲突,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甚至夸下海口承诺了自己办不到的事情。
这才会导致产生更大的冲突。
别人在向你提出要求的时候,他内心其实是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的,他可能已经准备好了其他的方案。
所以,在对方提出要求,你却做不到的时候,你需要第一时间坚定而柔软地拒绝。
态度要坚定,但是身段要柔软。
坚定,是直接、快速地告诉别人,对不起,你的这个要求我做不到。
既然做不到,那你就必须第一时间告诉对方,免得耽误了对方。
不管是帮忙还是没办法帮忙,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一定要是诚恳的。在能直言的情况下,尽量直言相告,不要找那么多的理由敷衍、搪塞。
诚恳的同时,态度也一定要坚决果断,不要拒绝得模棱两可,给对方想入非非的余地,很多时候,误会和矛盾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拒绝的态度要硬,要明确告诉对方,这个忙肯定是帮不了,但拒绝的语气一定要是软的,要笑着把拒绝的话说了,最好能说出合理的,让人信服的拒绝理由。
比如有人问你借钱,那么在整个聊天的过程中,一定要咬住一点,那就是我真的没办法帮你。
不过,这必须要很友善地表达出去,语气要尽可能轻松、温和,这样可以安抚被拒绝者的心情。
尽可能地帮对方解决实际问题,让他感受到你的善意和热情。
不怕帮不了别人,就怕明明你帮不了,还不好意思拒绝,最终耽误了人家的正事。
3
忍让有度,善良要带点锋芒。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让你,不是欠你,而是因为大度;忍你,不是怕你,而是因为善心。
有些人,把你的忍让当应该;有些人,把你的大度当活该。
不是所有的让步都能得到称赞,不是所有的包容都能换来真情。
太过迁就别人,别人就会变本加厉的为难你,太过忍让别人,别人就会得寸进尺的伤害你。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与某生同住一寝室。某生的脾气暴躁,他的书桌距窗口好几尺,曾国藩为了取光,将自己的书桌移动到窗前,某生见了大为恼火,说:“我案头的光线被你挡住了。”
曾国藩却和气的说:“那么我的书桌该放在哪呢?”
某生指指床边说:“可放在那儿。”曾国藩就按他说的做了。
又有一次,曾国藩熬夜读书,某生又大为恼火,说:“平时读书还不够,现在还学什么!”
如果一个人无止境的忍让,别人就会无止境地欺负你。
心存善念不错,与人为善也对,善心与善行当然值得肯定。
然而,善良若是失去了尺度,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反倒偏离了行善的本意。
当我们以善良帮助他人时,换来的往往不是一句由衷的感激,而是下一次的得寸进尺。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以善相待;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一再退让。
我们的善良,与人谋事时,应该带有一定的锋芒,有时候,宁愿做一个带着善良的“恶人”,也不愿做一个带着善良的“老好人”。
生活并不是用来妥协,不断没有原则的给予,一味的忍让很多时候换来的并不是他人的温柔以待,往往伤害居多。
适时的妥协包容,是一种进退有度、能屈能伸的表现。
可面对有些人,你的一再忍让,只会滋长对方的肆无忌惮。
三毛在《西风不识相》中写道:“如果善良只是一味地付出,那么这种善良,我宁愿不要。”
三毛在出国游学前,曾被父母再三叮嘱:出门在外,凡事要懂得忍让。
一开始,三毛的确是这么做的。
住进学校宿舍后,她不光把自己的内务整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主动帮室友们把活儿也干了。
久而久之,室友们开始觉得她理应如此,把铺床、打扫卫生、打水等事,都推给了她一个人干。
甚至于三毛的衣柜,都被室友们侵占,成了她们的“免费衣柜”。
三毛在《稻草人手记》中写到:
“他们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如今我真是货真价实成了一个便宜的人了。”
忍一时,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变本加厉;退一步,不是海阔天空,而是深渊在侧。
忍无可忍的她,决定奋起反抗,不再做任人随意拿捏的“好人”,亮出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她的硬气,换来的不是继续针对,而是室友们的偃旗息鼓。
她们对待三毛的态度,奇异地发生了转变。
开始及时归还用了她的东西,甚至还会帮她打水、买饭。
电影《少年方世玉》中有一句台词: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做人一忍再忍,只会让自己卑微到尘埃里。
有脾气的善良,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