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传尔丹为什么会兵败?除老十四外,其实还有老四在捣鬼
在《雍正王朝》中,使得九子夺嫡进入白炽化的标志性事件,便是西北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
正是由于传尔丹全军覆没,迫使康熙帝要从众位皇子中选拔一位大将军王,由此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又一小高潮。最终的结果是老十四胤禵如愿以偿,荣升大将军王,并且旗开得胜,取得西北大捷。
我们的目光往往聚焦在众位皇子争夺大将军王的点上,却忽略了该事件最重要的一个前提,那就是传尔丹究竟是因为什么才导致的兵败?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传尔丹为什么会兵败?除老十四外,其实还有老四在捣鬼!
一、
由于西北准噶尔再次叛变,康熙帝年岁已老,只得派传尔丹带领六万清军去平息,至此,整个朝廷的焦点就聚焦在传尔丹有没有胜利?
我们先来看一下,此时朝廷各位皇子的势力范围:
这时候已经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已经垂垂老矣,原太子胤礽也早已被废,朝中属于无储君状态。这时候的老四胤禛,掌管户部,老十四胤禵掌管兵部,他俩都对西北的战事起到了绝对作用。
这时候的康熙帝心目中,其实早已有了储君人选,一方面为了保护他,以免过早暴露酿成废太子胤礽的悲剧。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不服老,甚至于在马齐再次进谏立太子时,他还这样说:
“宋仁宗三十年不立太子,我太祖太宗也没有立太子,天下不也照样太平?”
所以,他不立太子,就是避免自己的这些权臣陷入到结党的境地,从而使自己的权力被架空,于是他再次强调了一句:
“朕再说一遍,立太子的事,朕自有主张,以后不要说了!”
马齐不惜违背圣旨也要上谏立储君,在得到康熙帝的训斥后,他不请罪,反而回的是:
“皇上圣明!皇上圣明!”
这也就表明他的上谏是起作用了,康熙帝嘴上说不考虑,实际上已经在考虑了,况且是在西北战事已起的节骨眼上。
二、
这时候的康熙帝最关心的还属西北战事,这个心头大患解除之后,自然就到了确立储君的时候,况且这之前他已经有了人选。
但西北战事失败,打乱了康熙帝的部署,使得他对心目中的储君产生了怀疑,从而不得不再次进行了一次考验。
传尔丹兵败的结果,其实在传到康熙帝手中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先兆了:
康熙帝跟弘历在练剑,张廷玉和马齐唐突地找了过来,然后马齐就进谏要立储君,再然后几个人就去看戏了,这个流程,怎么看怎么别扭。
而康熙帝一眼看到了他俩,还没等他俩行礼,就开问了:
“西北的战报来了吗?”
这时候张廷玉和马齐的表情出卖了他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张廷玉接了话:
“回皇上,已经派人打听过几次了,至今还没个准信儿,只听说,传尔丹率领部下向乌苏河挺进。”
没有准信儿,就证明有消息,只是这个消息并不是好消息,还需要再次确认。所以,传尔丹兵败,基本已经成了既定事实,这一点,康熙帝应该也清楚的。
不然的话,他不会感慨,自己老了,要是再年轻个十岁,根本不会派其他人去,自己将会御驾亲征,就算来十个准噶尔也不怵他!
也正是因为马齐清楚传尔丹兵败是注定的了,所以才会急于进谏立储君,这其中也有对康熙帝身体承受不了兵败打击的考虑。
三、
即使当时不清楚,等到他们去听戏时,又一征兆出现了:
先不说唱戏的讲康熙帝怎么老成这个样子了,也不说底下的众位皇子都在观察自己的老爹精神状态,单就看康熙帝选的那出戏,就明白了。
他选了唱哪出戏呢?
选的是《失空斩》,所谓《失空斩》其实是三折戏,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出戏的合集。
戏正唱着的时候,西北的战报到了,插着三根羽毛,可谓是鸡毛信,特急,且是八百里加急。这封信是直接交到李德全手上的,而不是上书房的大臣手中,所以,康熙帝就看到信了。
当时戏台上唱的正是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应景传尔丹兵败,暗示康熙帝也到了该斩马谡的时候,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也就表明,传尔丹兵败,并不是败给了敌人,而是败给了自己人,这一点,邬思道也分析出来了:
“西北用兵看起来打的是兵马,实际上打的是钱粮是后援……他的失败不在敌军,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
而在李德全送信的过程中,底下的众位皇子,谁最紧张?
一个是老四胤禛,另一个就是老十四胤禵,在剧中都给了好几个特写。别看老四胤禛嗑着瓜子,好像很随意的样子,实际上都是装的,从他时不时偷偷看台上的眼神就能看出来。
而康熙帝看到信之后,第一个要召见的却是老四胤禛,第二个才是老十四胤禵,也就是说,这俩人就是“马谡”,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杨角风继续讲。
四、
还是回到邬思道说的那句话,传尔丹一是败在了冒进,二是败在了后援:
第一个是冒进,罪魁祸首显然是兵部,在后勤没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兵部总下令催促进军。传尔丹无奈,只得急于寻找敌军主力交战,结果陷于被动,全军覆没。
第二个是后援,罪魁祸首并不是兵部,而是户部,户部不能及时提供粮草与军饷,才导致了传尔丹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冒然出击。
也就是说,传尔丹兵败,一怪掌管兵部的老十四胤禵,二怪掌管户部的老四胤禛。
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是乱说,后来雍正帝即位之后,针对西北战事,他就做了调整:
那时候的年羹尧大将军掌握足够的权力,兵部无法制约他,皇上也无法制约他,也就会避免乱指挥导致兵败的可能。二是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自己亲自督办粮草事宜,并派田文镜、李卫等得力干将供应粮草,甚至于不惜抄了几位大臣的家。
而老十四胤禵也罢,老四胤禛也罢,他们的不作为自然也被张廷玉、马齐,甚至康熙帝看在眼里。这才能解释马齐上谏立储君,康熙帝得知兵败马上召见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
因为他们都知道,包括老八胤禩在内,他们这些皇子们是拿着六万清军当筹码,赌储君位置。
这个死结,自然就甩到了康熙帝手中,他就必须要想办法给解开,不然,别说储君位置了,大清朝都危在旦夕。
可是,老十四胤禵这样做很好理解,老四胤禛为什么也这样拖延粮草供应呢?
五、
老四胤禵是一个相当腹黑的人,他说的话跟做的事并不对等,至少可以举出好几个例子:
比如杀坎儿的那天晚上,他就找到大和尚倾诉,说到底是动了杀心,同时也害了老十三胤祥;比如“死鹰事件”之后,他找到邬思道,给了他大量财宝,让他跑路,但是自己说的却是无李世民之运气;再比如郑春华的死,他明明头一晚就见了王掞,俩人商定了处理方针,等到了郑春华真死了,他还问高毋庸怎么回事;再比如即位当晚潜回府邸,派出十七阿哥来清君侧,邬思道也算聪明,用半隐躲过去了,第二天紧急跑路,只是府邸做秘密事情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所以,他刻意把兵败的原因往老十四胤禵头上扯:
“老十四也算知兵之人,难道他就不知道这样做会导致兵败?”
可见,他一开始就知道,传尔丹兵败,第一个被追责的应该是老十四胤禵,从而会连累到老八胤禩一伙。进而引出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让自己的人去当这个大将军,掌握兵权。
但康熙帝不糊涂,他反而是将计就计,单独见了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让他俩来举荐大将军王!
而邬思道却看出了帝王之心,先是穿天猴般的箭法打消了老四胤禛想自己当大将军王的想法,再通过分析,打消了让老十三胤祥当大将军王的想法,最后达成一致,推选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王。
那么邬思道的猜测,符合康熙帝的预期吗?
当然符合啦,这次举荐恰恰是对老四胤禛的终极考验:
只要他这亲哥俩管着兵部和户部,换谁来当大将军王,都不会有好下场。老四胤禛能举荐政敌老十四胤禵,说明他大局为重,不是单纯的追求个人利益。
其次,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王,康熙帝还要看老四胤禛的部署,当他知道这哥俩以年羹尧为陕甘总督为交换时,自然心中是默许的,这也会保障战争会胜利。
最后,也是对老四胤禛帝王气魄的考验,看看他有没有勇气去面对手握重兵的老十四胤禵。
搞明白了康熙帝最后对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的安排,也就明白了,传尔丹的兵败,并不是一句冒进那么简单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