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心静如水才能成就大事

每临大事有静气——心静如水才能成就大事

随着网络生活的步步贴近,大多数人对msn这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都不陌生,而签名列则成为我们观察和了解某人的状态、心境的重要媒介。我们常常会在某些人的msn签名列上看到这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句诗的本意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算到哪,即使走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也可以平静下来索性坐在地上,看云卷云舒。引申之后则告诉我们人生不应灰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走到如何窘迫的地步,也要有欣赏白云悠悠、行船流水的美好心境。

这无疑是种心静如水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之下所隐藏的便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大无为心胸。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曾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也就是说从古至今但凡圣贤之人,都很有大器,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事就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环境这种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终日追逐物欲横流的生活状态之下,人们在无形中倍感压力。而想要适应这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没有勇气和志气是远远不行的,但除了勇气和志气之外,静气同样不可或缺。

什么是“大事”?也许每个人对此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士兵和将军、员工和老板、平民和富豪、百姓和官员,身份、地位不同,对于“大事”的诠释也有所迥异,但究其本质来说,所谓大事就是关键的、本质的、核心的、全局性的问题。

那什么是“静气”呢?古人告诉我们,静气不是放弃、不是观望、不是无奈、不是等待,而是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是冷静观察、刻苦思索的过程,是镇定自如、沉着应对的意志力,是从容不迫、永不言败的信念。

说到静气一词,不能不提到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当年街亭失守,想赶尽杀绝的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此时诸葛亮身边既没有能抵挡大军的布阵,又没有可冲锋陷阵的猛将,连士兵都很少,唯有一些文官和不足两千五百人的老弱残兵。

得知司马懿的大军将到,众人皆失色,慌乱无比,诸葛亮却平静地告诉大家:“不要惊慌,我先看看。”

诸葛亮登上城墙,果然看到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往西城杀来,于是传令让将士们“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人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众人装扮妥当,诸葛亮披鶴氅,戴纶巾,带着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起香弹起琴,样子悠然自得。

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了城下,之间诸葛亮坐于城楼,笑容可掬,举止沉着,城墙之下门户大开,二十几个百姓低头洒扫,判若无人,生性多疑的司马懿顿时惊慌起来,生怕中计,于是马上下令:“后军做前军,前军做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不战而退的司马懿输在了多疑心慌上,而完胜的诸葛亮则胜在了心有静气。他的静气不仅表现在大门洞开、百姓洒扫接到的安排上,更表现在操琴时的处乱不惊上,要知道那可是十五万军大军压境,一个不留神城池失守,小命就没了,他老人家却能弹奏出优美沉静的琴声,这不能不让司马懿顿生疑窦,因而慌忙退兵。

当今社会,不少人存在一种浮躁心态,有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的则观望等待,投机取巧;还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更有甚者为了贪图小利而痛失全局,只做表面文章从不脚踏实地。这样的状态,如果再不静心反思,终将害人害己,后悔莫及。

不管你是经商还是种田,也无论你是百姓还是官员,从事何种职业,有着怎样的身份地位,想成就一番事业,获得人生成功,必须得有静气。一个人的静气从何而来?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经过后天的培养。

静气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上,建立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之上,建立在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之上,建立在超人的意志和坚强品格之上。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凝练静气,最终做到心静如水,你才能对全局抱有更精确的分析,对形势做出更正确的判断,最终把握机遇,捕捉资讯,成就大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