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釉中的“宝石蓝”
蓝釉,一种瓷器釉色名。蓝色属于冷色系颜色,是天的色彩,凝重、肃穆而庄严,有时候近乎冷酷,甚而认为是一种不够吉祥的色彩,因而蓝色在上古时期古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种经常见到的颜色。蓝色在中国古陶瓷中出现也算是比较晚的一种色彩,至迟在唐代的三彩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蓝色的大量应用,但当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此时的蓝釉仍然以氧化钴为着色剂,而釉已经使用了高温石灰碱釉。唐代三彩中的蓝釉是以铅为助熔剂,釉的附着力较弱,釉层容易受损和剥落;而高温石灰碱釉具有粘稠而附着力强的特点,使得釉层与胎体结合紧密,高温使其色彩光亮润洁,较之三彩的蓝色更为深沉雅润,具有了类似蓝宝石一般的光泽,因而此种高温蓝釉也被称作宝石蓝釉。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蓝釉除了指陶瓷的一个种类之外,也指一款陶瓷颜料蓝釉。它是一款已经调配好基础釉的陶瓷色料。因结合了色料和基础釉,故称之为蓝釉。
以下是蓝釉的图鉴:
蓝釉白花瓷器装饰的一种。始于、元代,在通体蓝釉地色上,饰以白色花纹,蓝白相映,对比强烈。明代宣德时用宝石蓝作地,留出空白,用刻、堆、镶嵌等法饰以白色纹样,纹饰具有立体感。成化时工艺更精,在蓝地上用浓厚、带粉质的白釉堆成纹饰,富有法华器效果。(图 :明宣德 蓝釉白花莲鱼纹盘)
霁蓝釉:元代传承下来的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图:明 霁蓝釉描金鸡心执壶故宫博物馆藏)
洒蓝釉:明宣德时景德镇所创的一种蓝釉,清康熙时烧制成熟,又称“雪花蓝釉”、“洒蓝釉”。洒蓝釉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图:明 洒蓝釉大碗)
回青釉: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它是在元代以来景德镇窑烧成的高温钴蓝釉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种,其釉色与祭蓝釉相近,但略显浅淡。(图:明嘉靖 回青釉爵杯)
天蓝釉:清康熙时创烧的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演变而来。天蓝釉釉色浅而发蓝,似天蓝色,故名。天蓝釉呈色稳定、莹洁菁雅,可与豇豆红媲美,是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不朽的艺术造型的完美体现。天蓝釉器物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才见瓶罐等器型。(图:清雍正天蓝釉双龙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
孔雀蓝釉:有人说,不对啊。这东西咋这么绿呢。不是我色盲,也不是古人色盲。给这个色号定名的原因,您跟我回忆一首诗就懂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里给了蓝色一个具代表性的定义。古人有一种认知——最绿的颜色就是蓝。所以这类特殊品种的瓷器釉色,就被称为“孔雀绿”,后人也称“孔雀蓝”。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图:清康熙 孔雀蓝釉瓶)